三国从救糜夫人开始 第142节

就算有寒门出现一、二个神童,也是杯水车薪,最终还是会被庞大的士大夫阶层给同化掉。

所以,刘封决定另辟蹊径,走办公学之路,这条路也就是后世普遍推行的义务教育。

九年制,刘封现在还养不起,但三年制,刘封觉得他有这个实力。

只要一批批适龄童子进了公学,学到了蒙学的知识,那么他们就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对以后生活的憧憬。

更重要的是,刘封已经把自己定义为了首任大祭酒,也就是校长的当然人选。

第296章 荆州第一师范学校

魏、吴、蜀三国鼎立,体现在综合国力上,呈递减的态势。

在刘封复夺荆州之后,吴、蜀两国之间实力差距渐渐拉平,但与魏国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人才培养方面跟不上。

刘封竭尽全力的留下了关平、关兴、张苞、傅肜等英年早逝的蜀汉将领,虽然能够让蜀汉避免中期人才的断层,但若是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等曹魏稳定中原的局势之后,蜀汉与曹魏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到了蜀汉后期,姜维一人通打曹魏十余个名将,原因就在于此。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刘封定下兴公学的方略之后,即把庞统、辛宪英、糜竺等人请了过来,一起商议公学的具体筹办事宜。

一人计短,众人计长。

本来按刘封的想法,是想一下子建立类似北宋地方官学的一整套教育体系,即国子学、太学、州郡学和县学。

宋朝的官学覆盖面广,各个县均有,入学门槛低,面向公民开放,不论贫富等级。

但在和庞统、糜竺等人商议之后,刘封最后放弃了求大求全的想法。

一方面是办学的经费,要是扩展到整个荆州地区、汉中地区,所需经费之大,让一向精于算计的糜竺也为之动容。

另一方面还是潜在的影响力。两汉以来,重视师传家法,如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的私学学生多达千人以上。

其中又分为“蒙学和精舍”两种。蒙学即启蒙教育;精舍即提高教育。刘封的公学要是一下子推开,势必动摇长期以来的私学根基,这有可能引起一场官学、私学的思想大辩论,对荆州局势的稳定会有不利影响。

相比较而言,先从江陵一地开始试点,招收军中将校的子弟,特别是战死将士的遗孤、贫寒人家子弟入校,则不会引起大的波动。

刘封的这个温水煮青蛙的想法,提出之后,得到了庞统等人的大力支持。

庞统在脱离了具体的指挥作战层面,专注理论研究之后,整个人的状态和之前偏激激进大不一样,他仿佛进入了另外的一个领域,开始研究起刘封这些年来的指挥作战方略来。

刘封用兵的韬略,在外人看来,颇有天马行空的意思。

比如绝北道之战中,刘封没有从江陵入手,而是取道先行占领夷陵,这样就从侧翼给关羽留了一条后路。

再比如,汉中之战中,刘封在天荡山下与夏侯渊对峙时,困敌于山上,断其水道,迫使夏侯渊下山搦战,再由黄忠一举歼敌,也让人连连惊叹。

更不用说,吕蒙背刺之时,刘封从江州直下,反包围吴军于江陵、公安两城,这一个个战例,都是在刘封的指挥下取得,就是曹操也对刘封的能力大为赞叹。

刘封对庞统的推崇颇是不好意思,他这时沾了穿越众的光,要不是以往喜欢研究些经典战例,刘封那点水平怎么能在一众三国英豪面前班门弄斧。

定了在江陵试点办公学的方略之后,刘封遂开始为选扯奔忙起来。

江陵这个地方,属于荆江九曲的要冲之处,别的不多,就是江中洲特别多,这些沙洲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由小变大,最后与南北两岸连成一片。

建兴二年,元月。

经过一番筹备,刘封在江陵的沙洲上,办起了蜀汉的第一所公学,名字起得很普通:荆州第一师范学校。

师者,人之模范也。

刘封起这个名字,没有别的意思,就是为了致敬后世的一位英雄。

同时,学校这个称呼,也和汉末以来流行的私学学堂名称不一样。

元月八日,荆州第一师范开学典礼举行。

后将军刘封当仁不让,担任荆州第一师范的校长,面对第一批百余名军中将校的后代,刘封情绪激动的站到高台上,开始他作为校长的第一次演说。

“同学们,你们今天来到这里,成为学校的第一批学员,你们是幸运的,也是光荣的。作为校长,我想和你们分享一段话,名字叫:少年大汉说。”

“大汉今日之衰弱,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曹魏则国胜于曹魏,少年雄于天下则国雄于天下。”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大汉,与天不老!壮哉,我大汉少年,与国无疆!”

刘封在台上,高声朗诵着梁任公的《少年中国说》中的最激昂华丽篇章,他的声音抑扬顿挫,他的手臂用力挥动,让台下听着的诸汉家少年个个神情振奋,心潮起伏!

曹丕称帝,魏国代汉,汉室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

要不是刘备在益、荆两州又建立了蜀汉,那些对汉室有留恋的人,只能默默的在心里哀叹过去大汉的辉煌和荣光。

庞统微眯着眼睛,神情肃穆的站在刘封的身后,他已经被任命为主讲军事理论知识的祭酒。在下面听讲的许多学生,就是他早先传教的弟子。

在当前的紧张形势下,军事知识是学校授课的大热门,刘封办这所公学的目的,虽然是发现和培养多方面的人才,但第一要务,还是发掘军事方面的优秀将校。

糜竺站在庞统的旁边,圆滚滚的身子不安的扭动着,他到现在还不太明白,刘封为什么硬要拉着自己担任什么常务副校长。

这常务代表什么?

要是单指帮助解决经费的话,糜竺忍不住要吐槽了。

刘封自打有了办公学的主意后,就不断的从糜家抽血要钱,可怜他和二弟糜芳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被刘封这一散财,折腾掉了小一半。

当然,糜竺只是在心里吐吐槽,让他退出是坚决不干的。

刘封这些年来,屡有惊人之举,他糜竺可是看在眼里,别看现在这荆州第一师范学校不起眼,说不定以后会有大发展。

刘封虽然是校长,但军务政务繁忙,不可能管理学校的日常事务,而到时,他这个常务副校长,就是真正做主的人。

第297章 甄宓出使江陵

糜竺任常务副校长,成为刘封以下的第一人。

刘封作出这个人事任免决定,也是思虑再三,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的结果。

从刘备称帝之后的后宫变化来看,吴夫人开始上位,以车骑将军吴懿,骠骑将军吴班为首的益州豪族势力抬头。

糜家虽然有糜夫人撑着,但在蜀汉朝堂上的地位微妙,刘封在这个时候启用糜竺,也是给糜家留一条后路。

相比冲动贪财的糜芳,糜竺为人大度,处事得体,糜家这些年来赚得财帛,一多半来自糜竺长远的眼力和判断。

有糜竺在第一师范坐镇,刘封才好放心的出征在外,要不然的话,培养出了人才,但思想上出了问题,那刘封岂不白忙一场。

庞统这个祭酒以传授学问为主,不涉及学校的具体管理事务,不掌控实权,这是刘封以防万一的后招。

庞统虽然心里已经倾向投靠刘封,但毕竟出身荆州大族,家族中千丝万缕的联系。

万一庞统心态发生变化,或者庞家的长辈对其施加影响,那刘封好不容易打造的人才培育摇篮就要毁了。

辛宪英是女大家,但来自北方大族辛氏,地位相当于客座教授,不可能长期聘用。

另外,刘封任用辛宪英为女祭酒,主要是看重她的学问,而不是为了张扬什么女权,要是女人的地位强过男人,那刘封这个开后宫的家伙日子就惨了。

不管是穿越前,还是穿越后,刘封从骨子里都是妥妥的大男子作派,这也是他娶了一个女子,又一个女子的根本原因。

可以想像的是,随着刘封地位的提高,权力的增强,围绕在他身边的女人还会更多。

这是封建王朝的“遗毒”,刘封痛并快乐的承受着。

荆州第一师范学校操场,高台上。

刘封第一遍的《少年大汉说》刚刚诵完,台下已是掌声一片。

任公的少年中国说被他稍稍改动之后,变成了一篇鼓动大汉少年奋进的激昂美文,连续的排比句出现,与流行于汉末的华丽赋文相得益彰,让台下听者个个血液贲张,不得自己。

在众老师和学子的强烈要求下,刘封又再一次的朗颂起了梁任公的这篇雄壮美文。

操场上。

一众学子整齐的席地而坐,五岁的傅佥是学生中最小的一个,坐在第一排正中的位置。

在他的旁边,是魏延的儿子魏昌,相比傅佥,魏昌已有十二岁,属于这一群同学少年中的大龄学童。

魏昌的左手边,是邢道荣的儿子邢霸,这小子年不过十岁,但个头高大,一身蛮力,若不是脑子呆笨了些,这群同学少年中的老大非他莫属。

除了傅佥、魏昌、邢霸是有名将领之后外,后排位置的童子,则是跟随着刘封征战多年的将士之后,他们的父辈、叔辈,或战死于江夏郡、或阵亡于江东,他们是刘封军未来的希望,他们也是蜀汉未来的希望。

——

刘封在江陵开办学校的消息,并没有引起曹丕、孙权的注意。

曹丕在听到刘封又一次“不务正业”之后,心中对刘封的评价,由红色的危险等级降到黄色的警戒等级。

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女婿实在太傻了。

占着刘备义子的名份,又手握重兵,却不去争夺皇位,而是窝在江陵搞什么学校,这样的一个刘封,和在战场上运筹帷幄、算无遗策的刘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样有强大的能力,却没有多大野心的人才,曹丕也非常想渴望拥有。

为了吸引刘封的投奔,曹丕决定再次遣人往江陵游说刘封,郭照这时向曹丕提议,由甄宓南下到江陵,以岳母的身份游说刘封。

曹魏立国之后,后宫争斗同样激烈,甄宓是曹丕的正妻,在魏国建立之后,甄宓就相当于是中宫皇后的身份。

但很不幸的是,甄宓此时已经不得曹丕宠幸,宫中最受庞的女子换成了郭照,也就是郭女王,甄宓被郭照遣人中伤,愈发的失意,更因说了些怨恨的话语,被曹丕打入冷宫。

在历史上的这个时候,甄宓已经被曹丕赐死,葬于邺城。

这一次,或许是因为刘封娶了曹绫的缘故,让曹丕觉得甄宓还有用处,才算是侥幸存活了下来。

陪同甄宓一起南下的使者,也是刘封的老熟人:秦朗。

秦朗在曹魏一朝的地位,这些年来也是起起伏伏。

当曹丕要和刘封和解时,秦朗就被启用,担任联络人选,当曹魏与蜀汉发生战事时,秦朗就被贬谪外放。

这样的情形已经好几回了,秦朗也习惯了。

邺城外。

平原侯曹叡得知母亲甄宓要远行,急急从封地赶来,相比当年在山阳郡时的那个惊惶小少年,已经年满十五岁的曹叡渐渐长成。

“儿臣无能,致母亲受苦受难,宫中诡异,母亲若是留下,怕是不能幸免,儿今日许下诺言,若他日继了大位,一定请使往南方,迎了母亲回来。”

曹叡跪伏在甄宓的车驾前,眸中流露出痛苦之色,泣声发誓。他虽然是曹丕的长子,在祖父曹操在世时,也多提及要把曹叡当作接班人来培养。

但此一时彼一时,曹丕现在宠幸郭女王,冷落甄宓,连带着曹叡也由平原王被贬为平原侯。在洛阳的朝中,在郭照等人的鼓动下,曹丕与徐姬所生的儿子曹礼继位的呼声日渐高涨。

郭照生不出儿子。

曹礼的母亲徐姬又早亡,郭照遂将曹礼养在身边。

甄宓神容消瘦,经过一场生死大变之后,她对曹丕仅有的一点感情已经消散,若不是有一双儿女牵挂着,若不是曹丕的诏令中,以甄氏全族性命要挟,甄宓恨不得直接一根白绫结束了自己。

“吾儿慎言,要谨防身边小人,特别是司马家的......。”甄宓怜惜的看了一眼跪着的曹叡,这一次生离死别,能否再见面,已经不是她能左右的了。

魏国,已无她甄宓的立锥之地。

而荆州刘封、曹绫那里,是否会欢迎自己,甄宓心中也是忐忑不安。

第298章 错把甄宓当曹绫

刘封从曹绫处得知甄宓南下的消息,心中很是惊讶。

曹丕为了拉拢自己,竟然遣了甄宓前来,也算是花了大血本了。

首节 上一节 142/4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