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开局对话十大皇帝 第884节

就在观众热议之时,没有收到提醒的江逸,不知觉中又加了一把火。

“当时,因为苏麟在外县担任巡检,不在城里,所以没有得到提拔。”

“后来,苏麟就向您献诗一首,其中有两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您当即理解了他的心情,便为他写了一封推举信,之后苏麟也得到了升迁。”

观众们至此终于明白,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句诗的出处,原来还有这么一个背景。

一些学生们像是发现了宝藏似的,赶忙拿起早已放在桌上的笔,把这句诗背后的典故草草地记录下来,打算下次考试的时候写作文用。

嘿嘿,素材又多一笔!

不少学生心满意足,这场现象直接导致,来年国考的语文作文里,涉及到了许多就连考官都有些不太清楚的典故出处,且大多文采斐然,无论是哪种题材的作文,都有学子能够引经据典,博古通今。

典藏华夏以一己之力,拔高了全国作文题的水平。

但范仲淹在举荐方面的所作所为却饱受诟病,为什么不是举荐手下就是举荐朋友?

风评越发趋向于,看似一生清正的范仲淹其实也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江逸察觉到这些质疑,把这个争议告诉给了范仲淹。

范仲淹闻言一笑:“老夫自认无愧于百姓,这一生所举荐之人,皆注重人品而不拘小节。”

“有气节才智的人,决不会拘泥于琐细的小事,如孙沔、滕甫等人,他们都犯过一些无伤民生的错误,老夫依然给予尊重。”

“老夫所选用的幕宾僚佐,都是一些被贬官而尚未复职的人员,这是因为,有才能而无过失的人,朝廷自然会任用他们。”

“而这些不幸因为一点小错受过处罚的可用之才,如果不趁机起用,让他们可以为江山社稷继续施展报复的话,就要变为废人了。”

“至于后世所质疑的任人唯贤,那更是子虚乌有之事。老夫结交的朋友绝无品德上的过失,老夫举荐上去的人必有过人之处,朝廷若是不升用必会屈才,何必在老夫手下浪费了才能?”

“老夫愿意和富有贤明者打交道,他们也愿意与老夫交往,老夫可亲试其德,量其才,若不举荐这些合格之人,莫非要举荐陌生之人不成?”

“至于部分人所说的结党营私,则更是偏见之言!”

第1276章 万钧之言

“老夫知晓,在历朝历代,无不有私立朋党之人,他们提拔亲信,或把持一方朝政,或把持一朝朝政,意在巩固他们自己的利益。”

“然后世可有听过,老夫一生私设过朋党?”

范仲淹锐目直视江逸,江逸摇头道:“没有。”

“先祖为帅时,敢于提拔一众新兴将领,治国时,敢于提拔一众可用之才,后世提到您的评价中,没有一句是贬低您的。”

“后世如今最缺少的,就是像您一样的人。”

江逸心念一动,时空之镜出现了许多企业里的画面。

“小陈啊,这次事情做的不错,我会在大老板面前好好表扬你的。”

办公室里,一个中年人接过青年递上来的计划书,冲青年点头一笑。

刚从大学毕业,心想总算是做出点成绩的青年,听到中年人这样的夸赞立刻说道:“谢谢经理,我一定再接再厉!”

说完,他毕恭毕敬地退出办公室,带上办公室的门前,还不忘朝经理点头哈腰地笑笑。

经理扭头向老板汇报。

老板得知后说:“不错,这次的事你做的很好,是谁主导完成的?”

“是我手底下人做好的,他们都不错,总是能够把我的意见听进去,年轻人虽然还要再多历练历练,但好在还算开窍。”

“好,我果然没看错你,这次我给你记上一大功。”

电话嘟嘟挂断,经理欣喜地笑笑,这下自己在老板面前又好了不少。

他心情大好,走出办公室,拍了拍青年的肩膀说:“今晚请你吃顿饭。”

不管怎么说,还是得犒劳一下,不然他怎么心甘情愿地给我做事。

“谢谢经理!”

青年受宠若惊,看来自己是真完成了一件大好事,就连经理都愿意破费请自己吃饭了,总算是留下了个好印象,以后一定要更好的表现!

经理点点头:“大老板已经知道你的事了,只要你在我这好好干,以后少不了你的。”

“嗯嗯!”

青年欢乐点头,经理走后,他拿出手机,马上给自己爸妈发了条信息:

“爸爸,今天老板表扬我了,经理也说我很能干,以后会多提拔我!”

“妈妈,等这个月发工资了,我给你买几件衣服!”

青年高兴了一整天。

但观众们看得却深受感触。

“唉,这种现象实在太多了,基本不可能避免的。”

“是的啊,底下人只有喝汤的份,老板吃最肥的肉,经理和其他上级在中间也会夹走几块最好的肉,到我们手里头的回报能有点汤就不错了。”

“即便这样,我们不还是得感恩戴德嘛,毕竟要是得罪了他们,连汤都没得喝,要想吃肉,就只能拼命往上爬啊。”

这一刻,尤其是中年观众们感慨万千。

他们远比青年们要见过更多的人情世故,看透了更多的人情冷暖,深知其中道道。

“唉,可是爬上去之后,我们就成了抢青年或底层人肉的人了,我们明明吃过青年的苦,但不会去想着改变这种状况。”

“是啊,我不知道大部人怎么想,反正我是这么想的,我得到今天的一切,那都是我青年时期喝汤喝出来的!”

一个靠在真皮沙发的男人发出弹幕道:

“我深知想要吃肉就一定得往上爬,爬到别人必须得让我吃上好肉为止,也就是这样,我才能一步步成为中层。”

“反正我觉得啊,年轻人给点汤喝也就行了,不给他们多喝点汤,他们不上进啊!”

“为什么一代人不如一代人能吃苦?那是因为我们这些吃肉的人,都是从喝汤走过来的,是被现实扇过巴掌的!”

“我觉得典藏华夏的确有点太过宠溺现在的年轻人了,老想着为他们出头,有什么好出的,谁不是从喝汤走过来的!”

“他们要是真有能力,自然会在三十多岁的年纪吃上肉,凭什么要我们这些喝汤过来的人把肉给他们?”

“没错,老是宣扬什么要重用年轻人,我们一直都重用年轻人啊,但是我们作为带他们的人,占个大头难道有错,我要是一点利益都没有还会愿意给你机会?”

“毕竟谁不想多吃点肉呢,这世间有几个范仲淹?”

“呵呵,不妨再过个十几年看看,那些现在说这些的年轻人混到我们的位置之后,照样不会给他们的下一代好日子过!”

“只是现在所谓的受害者是他们,他们才喋喋不休罢了!”

争议,居高不下的争议此起彼伏。

这是两代人新旧观念的冲突,更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碰撞,甚至是与人性主义的碰撞,掀起了一股现代版的争鸣!

许多青年气得咬牙切齿,可又有一部分观众往细了想,又觉得那些弹幕说的似乎有点道理。

还有一部分青年观众深思熟虑,总算是发现了这其中的一些诡辩之道。

“拜托,我们年轻人什么时候说过你们没有功劳了,”

青年观众们也都心有不甘地打出弹幕:“我们只是希望也能吃上块肉,付出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不是层层缩减!”

“就是,我们也不是白眼狼,你们要是真对我们年轻人好,我们也愿意给你们点甜头,但是你们不能把肉全占了啊,都像你们这样想的话,社会还怎么进步?”

直播间里吵得不可开交,时不时还有弹幕充斥在江逸脑海,江逸无法参与到这场争议中,只能以古通今,任人自行体悟。

范仲淹看着画面中的场景,叹气道:“此和我们大宋的臣子何其之像?”

“不仅仅是大宋,纵观秦朝到大宋,如此之事早已屡见不鲜!”

范仲淹义愤填膺道:“也正是因此,老夫才更想改变这种时局,老夫为年轻一代推荐的职位,从不以资历排序,而是观其能力,不吝推举!”

“资历算什么,社会的进步需要年轻之人敢闯敢拼,而不是被资历压在头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少年方为推动新时代最强之基!”

范仲淹的话语响彻古今,震颤在华夏内外观众的耳畔经久不息。

此时此刻,无数观众的脑海都响起出了那句旷世名言!

那是一位先生在一段极其困苦的时代背景之下,发出的时代最强音。

是一个抨击清朝封建统治为“老大华夏”,热切期望出现“少年华夏”的万钧之言!

第1277章 敢为天下言

“少年强则国强!”

无数的观众隔着屏幕说了这句话,或慷慨激昂,或声音微小之中透露出无穷的坚定,或在心中咆哮!

范仲淹的言论,和这句话简直异曲同工!

“将以年轻人为主体创造的功劳夺走大半,只留下一小部分归于年轻人。”

江逸走到山边上,极目远眺,面露沉思和不解:

“蛋糕分明是年轻人倾尽全力,呕心沥血,付出了主要心血造就的,但往往只能跟在后面喝汤,是许多企业的常态。”

江逸不由想起了江薄雅那个老妖婆,想起不仅是他自己,就连其他同行,也或多或少地受过背刺。

如递上来的发言稿是张白纸,如耳麦里突然没有了声音,似乎只有年轻人想不到的,就没有人做不出来的。

“这可不好,不好……”范仲淹连连摇头,却也知道,仅凭自己三言两语,根本无法改变什么。

江逸继续道:“当晚辈带后世的观众们翻开华夏的典籍,发现但凡盛世,无不少年英才辈出,而这些时代往往对应着这样一个大背景”

“什么背景?”范仲淹布鞋踩过草地,走到江逸边上。

江逸回道:“不拘一格降人才!”

“所幸,后世也正生逢在这样的盛世之中,青年人才一直以来都得到了整个大环境的重视,后世一直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重用,许多地方都提供了很多吸引和优待人才的措施,但凡有才之士,都可以在大环境下试着一展抱负。”

“至于一些行业中的部分现象,更多的还是需要我们这几代人把心态转换过来,不求所有,但只要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做到屠龙少年不成恶龙,总有一天,我们能够开拓出一个更加宏伟的时代。”

“唉,难,难……”

许多中年人叹了口气,连连摇头:“我们当初也是这样想的,可等我们成了公司的领导之后,眼睁睁看着只要我说几句话,就能给自己带来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利益时,怎么可能看着大头落到下属手下呢?”

年轻人陷入沉思,这会就连他们也看不清自己未来是什么样的,他们很有可能会成为和悯农的人一样,也可能向范仲淹学习。

但这个过程中,将要失去多少?

范仲淹说道:“如你所说,老夫也只能期望,后世能有更多的人,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了。”

“只是这需要有一代人挺身而出,愿意在喝完汤可以吃肉之后,可以把肉更多地让给年轻人。”

“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往后几代人的坚守和传承,才能大致改变这等局面,这无异于大秦从秦孝公开始之后的图强之路,难如登天。”

范仲淹更加忧虑了:“老夫从来便知,以我一人之力,根本无法改变这些,因此只能做到严于律己,不落世俗,竭诚为民。”

“晚辈从典籍中看到,在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的时候,章献太后仍然还把持着朝政。”

“在当年冬至之时,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满朝文武无一人敢反对,是您坚决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并上奏向仁宗直言,他虽然有侍奉亲长的义务,但没有做她臣子的道理。”

“如果要尽孝心,只需要再内宫行家人礼仪就可以了,如果与百官朝拜太后,就会有损皇上威严!”

范仲淹在山头踱步,午时的秋风并不冷,他的两鬓随风而舞,忧然一叹:“可惜,仁宗当年并没有回复老夫。”

“但您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直接上书太后,请求太后还政仁宗!”

首节 上一节 884/9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