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 第63节

群臣纷纷说道。

“陛下占领高丽真是高瞻远瞩!”

“高丽对我大明的意义,太重大了。”

“臣恳请皇上赐给臣五万水军,从高丽行省釜山出发,进攻倭国本土。”汤和单膝下跪,启奏道,“给倭奴国一点小小的教训,让他们不敢再年年骚扰我福建沿海。”

“此举也能扬我大明国威,甚至能让倭国成为大明的藩属国,年年朝贡。”

然而朱元璋并未理会,显然暂时还没有进攻倭国的打算。毕竟,华云龙现在在高丽的根基不稳,而且大明海兵,海战经验还有些不足。

……

“简而言之,高丽南方富足渔业丰富,还有巨大马场,就相当于雄鸡有了鸡嘴之后,可以吃饱饭了。其战略位置如此之重要,就相当于雄鸡的鸡嘴,可以击败一切来犯之敌。”朱元璋道。

“现如今,华云龙夺得了高丽,就相当于给大明雄鸡,装上了鸡嘴!”

一边说,还一边用竹竿画了一下大明疆域图的大致轮廓。

群臣一看,果然很像很像!

“陛下的功绩,可传至千秋万代。”

“皇上的文治武功,古今无双。”

“有了高丽这副鸡嘴,大明的国运瞬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从此雄鸡不但不会饿肚子,还有能力抵御一切来犯之敌。因为雄鸡的鸡嘴,既是觅食必须之部位,又是强而有力的作战武器。”

“谁敢来犯,啄瞎它的眼睛。”

“可笑当初那个迂腐儒生读汪磊,居然还用华夏民族一向谦和、仁爱做理由,以死相谏,阻止皇上出兵高丽,真是愚不可及!”

“汪磊自以为他会因敢于进谏而流芳百世,实际上会被世人所笑。被陛下诛了九族,也是罪有应得。”

“他并非高风亮节,只是鼠目寸光而已!”

“一介迂腐书生,就妄图阻止皇上的千秋伟业,他以为他是谁?他以为他的想法就是对的?殊不知他的眼光,连皇上的万分之一都不到。”

“皇上当时要不是用了雷霆手段,汪磊这个迂腐之人,就误国了。”

自从朱元璋诛杀了汪磊,和另外一个读书人的九族之后,天下读书人中间,还是有不少对他不利的流言的。说皇帝行事残忍,听不进逆耳忠言。

如今,刘伯温,高启这些文官们这么说,就等于是站在了皇帝这一边。

从此以后,对皇帝不利的流言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天下读书人会嘲笑汪磊鼠目寸光,差点悟了国家大事。自古以来都是书生误国者居多,没有很高明的眼界,就不要妄谈国事。偏偏那些书生又十分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的眼光比朱元璋还要高。

他们只是读了几天书而已,闭门读书,连远门都没有出过,而朱元璋则是从乞丐当上了皇帝,曾经转战了中原的大江南北。

二者怎么比?

……

“如今,高丽纳入大明版图已经成了定局。”朱元璋道,“但高丽百姓的思想和文化都很落后,他们不尊王化,不习圣人之道。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派遣大批儒生过去,教他们尊王化,学习圣人之道。”

“所以大明需要马上派遣大批的儒生过去,教导他们学习圣人之道。并告诉他们,高丽是箕子的后人,而箕子,是商文王的儿子,高丽和中原人本是一家人,大家都是炎黄子孙不分你我。大明的官员过去管理他们,是自己人管自己人,以后大明和高丽共同繁荣昌盛。”

“孔圣人是我们的,同时也是他们的,他们应该遵守孔圣人忠君爱国的思想。端午节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太极八卦也是如此……总之,要让他们感受到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

需要儒生过去教化他们?群臣闻言无语了:大明现在已经在实行文化变革了,新兴的文化注重个人思想开放,已经在逐渐淡化儒家思想的影响力。

而现在皇帝居然要派儒生去高丽,教高丽人儒家思想。

“刘伯温,宋濂,高启你们是当今大明最有名气的大儒,你们觉得,该派哪个去高丽行省呢?”朱元璋问道,“是你们哪个亲自带来一队儒生过去,还是给咱推荐一人?”

宋濂,高启,刘伯温三人对望了一眼,都没有接话。他们还是有点眷念中原的,不想不远千里到高丽行省去。他们年龄都很大了,没有年轻人的闯劲。

刘伯温,现在只想回青田去养老。

而高丽哪个地方太远了,而且不尊王化的百姓居多。如果由他带着儒生过去,需要做的事情必定很多,也很累。就像开辟一片新的文化战场,要打一场文化战争。

甚至个人身家性命,还有可能遇到威胁。

毕竟,高丽人,不是中原人,其中必定有不少极端分子。

虽然他们都是炎黄子孙,但这个观念并不太深入。

而宋濂高启二人,也是同样的想法。

“臣为陛下推荐一人。”刘伯温道,“翰林院学士马君则,可担此任。”

“老臣也是这个意思。”宋濂道,“马生学识渊博,对儒家思想了解的尤其透彻,在儒学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今年才二十来岁,年富力强,干劲十足。正好远赴高丽行省,为陛下建功。”

“臣也推荐此人。”高启道,“马君则为人还十分机警,他的能力足以胜任。”

“好!”朱元璋道,,“就让马君则抽调两千儒生过去,这两千儒生,至少要有两百在翰林院中挑选,都必须要儒学功底扎实的。其余的随从人员,至少是秀才功名以上,去了之后也不至于丢了大明的脸面。”

“要从翰林院抽调两百人走?”高启一下郁闷了,“陛下,你一下抽调走那么多翰林院的人,翰林院都空了。而且还要调走一千八秀才,大明哪里有那么多秀才?”

第135章 商人的重要性

士兵们没事做,就会喝酒闹事。鱼肉乡民祸害百姓,而这些人都是跟着将军出生入死的老部下,当将军的对他们的惩罚还不能过于严厉,要不然以后的兵不好带。

人家跟着你南征北战,犯下一点错误就把人家斩了?

古往今来,当将军的一般都是把士兵当兄弟看待。

而华云龙就不同了,他征服高丽后在高丽驻军,天高皇帝远。虽然他只是国公爵位,但实际上已经相当于雄霸一方的高丽王了。

而且他手底下的士兵和高丽女子结婚生子,一个个都得到了好的归宿。

士兵们也会感激他们的将军华云龙。

这也算是安置跟随他们出生入死的士兵,最好的办法。

因此,作为武将,人人都很羡慕华云龙。

一干文臣闻言,都不说话了。

觉得皇帝此举,有点操之过急了点。

想要再次发动战事开疆扩土,起码要让国内休养生息一段时间。虽然华云龙此次对外征战,并没有耗费太大,但毕竟还是耗费了不少钱粮。

而且辽阳地区减免了三年税赋,其中的空缺又从哪里填补?

而且现在又要免去别的地方的赋税,长此以往,国库必定会出问题。

国内很多地方还在建设之中,并没有太富裕。

简单的说,文武大臣是觉得皇帝有点飘了。

然而皇帝正在兴头上,华云龙又刚刚高丽大胜,群臣都不敢反对。

而朱元璋则是有自己的想法,朝中的武将和他们手底下的士兵,目前没有仗打。每天无所事事,都是靠朝廷在养着赋闲在军营里,还不如让他们尽快征战。

就像华云龙一样,把骄兵悍将安置在大明新开拓的疆域里。

“皇上,臣还有事启奏。”这时候,李善长道:“百姓们听到辽阳地区百姓的待遇之后,一个个都很羡慕,他们也想在自己的地区开启战事。”

“我们国家的百姓,已经快成战斗民族了。”

“民风好武,很多青年都想学好武功,为国家开疆扩土。毕竟一旦打到一国去,就能娶到异国媳妇,而且还能分到比国内更多的田地。”

“甚至还有很多大都的百姓,想尽一切办法,想迁徙道辽阳那边去。”胡惟庸道,“人口有的向西南迁徙,有的向辽阳迁徙,久而久之,中原,南方的百姓大规模减少,不利于这两地的发展。”

“这大概就是,陛下那条策略的一些……小小的弊端吧。”刘伯温道。

“百姓迁徙,是他们的自愿。”朱元璋道,“中原和南方的官员,只能自己想办法。如果你们给的条件好了,百姓自然不会迁徙。”

他此时的想法是,你们害怕百姓都迁走,那就求咱在南方实行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吧。

然而群臣闻言,只是一阵沉默。

毕竟,如果要实施这两条新政,他们的利益受损最大。然而不实施的话,百姓都迁徙走了,他们的土地,恐怕连佃农的雇佣不到。

没有百姓可供他们盘剥,就算他们土地再多也只能荒着,他们总不能自己去耕种。

百姓少了,他们就不得不提高佃农的工价,有时候甚至还招不到人。

佃农的地位不断提高。

“行了,退朝。”朱元璋道。

那些官员不主动求着自己实行新政,那就证明时机未到。

朱元璋回顾了一下以往。自从发现了秦宇这个绝世大才之后,大明已经迎来了新的局面。对内,平定了匪患,在生产上实行了摊丁入亩新政,税制上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在文化上施行了文艺复兴。

对外,征服了高丽,大明版图扩张,接下来还会占领琼州和北港,吐蕃。

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所有的变化,都是秦宇给大明带来的。

实施这些政策的基础,是银子,而国库的大量银子,也是用了秦宇的策略才赚来的。而现在国库的银子明显有些不够用了,那些商贾富户的韭菜也不能一直割。

……

陆家村。

“秦先生。”这日,朱元璋和马皇后再次到来,和秦宇讨论问题:“秦先生,记得你上次说,王朝走向没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增多之后,土地生产出来的粮食有限,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口?”

“不错。”秦宇摇着折扇说道。

“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马皇后问道。

“以古时候的水平,想要大幅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是不现实的,比如说高产的杂交水稻他们就培育不出来。一旦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和从海外引进红薯这种农作物,让人们吃饱饭不成问题。”秦宇说道,“不过,以古时候的水平,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倒是可行。”

“开拓海外市场?”朱元璋惊讶。

“就是大力发展商业经济,和海外通商。”秦宇道,“古时候大多数都重农抑商,这是最错误的想法。”

最错误的想法?朱元璋和马皇后沉默起来。

“华夏自古以来都是农耕经济,导致人们都觉得,商人不生产粮食只是倒买倒卖,对社会没有半点实质作用。古时候的那些思想家,比如孔子,孟子,商鞅等人也是这么认为,受到这些‘圣人’思想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古代帝王,都觉得商人对国家没有用。”

“不错。”朱元璋听了暗暗点头。

秦宇这一番话,把古人重农抑商的原因给完全说透了。

“而且商贾经过合理的经营,所获得的收益,往往比亲自种田多得多。导致很多人心里很不平衡,觉得商贾没有生产粮食反而比生产粮食的农民赚的要多,一点儿也不合理,所以古代统治阶层还经常打击商贾。说什么士农工商,商人最低贱,商人一个个都是低买高卖的狡猾小人。”

“难道不是这样吗?”马皇后问道,“商人不事生产,与国家何益?”

他们两个和所有的古人一样,也都是商人无用论的忠实拥护者。所以历史上朱元璋后来才会禁海,才会将沈万三抄家。

第136章 开放贸易和掠夺海外

“不然。”秦宇说道,“商人对国家的意义很大。”

“有何意义?”朱元璋像是个好学的学生,虚心向秦宇请教起来。

“简单的举个例子吧。”秦宇说道,“假如北方大面积种植西瓜,因为种的人太多了,导致几万斤西瓜烂在地里也没人买。于是,那一批的西瓜价值就等于零。甚至是负数,因为烂掉的西瓜还不好处理。”

“就在这时候,商人出现了。”

“商人把西瓜转运到炎热的南方,假如一斤西瓜卖一两银子,我是说假如价格细节不必跟我杠,几万斤西瓜就能卖几万两银子。”

“这时候,商人的价值就完全体现出来了,经过他们的商业活动,就把原来一文不值的东西,转化成了几万两银子的社会价值。”

“有道理!”朱元璋听了连连点头。

首节 上一节 63/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