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抢了虎符,逼袁绍出家 第269节

  这边针对府兵的军田分配有条不紊的进行。

  而对于徐州正兵的改制也在稳步展开。

  按照袁谭的命令,整改之后的徐州军,将保持在二十万兵力左右。

  其中,十二万是负责耕战的府兵,剩下的八万,则是常备军,也就是所谓的战兵。

  府兵的管制要明了的多。

  徐州军府为最高。

  其下设立三大折冲府,每个折冲府负责四万府兵。

  折冲府下再划分出四个镇府,各自管辖一万府兵。

  至于镇府之下,就不再划分出详细的队长、伍长这些军制。

  而是被袁谭直接照搬了明朝卫所制的称呼。

  府兵并非单独的个体,随着时间推移,拥有军田,又不用时刻准备上战场的他们将会是乱世中难得的好人家,早晚都会结亲生子。

  所以要将他们看做军户才行。

  镇府之下,便设立了十个千户,百名百户。

  一个百户所就是一个小型的村落,不仅有军械坊这样专门为日后府兵们生出来的次子们准备的出路。

  日后袁谭还准备再设立织布厂之类。

  等到技术再成熟一些,就可以直接将百户所取消,全部集中到千户所去,若是再发达下去,进入近代化的话。

  那就将这些基层架构统统划去,只保留一个镇府的基层架构就可以了。

  一想到这些,袁谭脸上就不由自主的多了几分笑容。

  看得徐庶和邓艾一阵担忧,君侯莫不是,中了什么癔症了吧……

第三百五十章:正兵六万,兴建军学

  徐州城外,有一座名叫清源的无名山。

  无名说的是没名气,毕竟这座山算不得高更算不得险,甚至连舆图上面都只是草草画了一个山岭的图示。

  连名都没标。

  但这些日子,清源山算是热闹了。

  因为齐侯盯上这块地界了。

  “要在清源山兴建军院?”

  徐庶和邓艾相视一眼,皆是一脸懵逼。

  什么叫军院?

  袁谭看着疑惑的二人,笑着说道:“徐州眼下共有正兵六万,这六万人中,真正跟随我南征北战的老兵不多,也只有半数而已。”

  袁谭拍了拍徐庶的肩膀,提醒他道:“可还记得我初克徐州之后,所建起的训练场?”

  袁谭一提,徐庶就想起来。

  自家君侯之前攻克徐州之后,收缴了大批降兵,大大弥补了初到徐州时,袁谭麾下兵力不足的窘迫。

  而那些曹魏的降兵,经过训练场一个多月的训练,精气神愣是提高了不止一成。

  至今想来,徐庶还觉得自家老师兼主公,实在是胸怀万千韬略,令他钦敬无比。

  “老师的意思是,要在这清源山下,建一个更大的训练场?”

  袁谭点点头,却又摇摇头,说道:“是,也不是。”

  袁谭的想法远比徐庶深远的多。

  之前徐州那个简易搭建起来的训练场,所起到的效果,不要说徐庶了,就连他袁谭自己都是小小的震惊了一下。

  在这古代,系统性的对于士兵的身体素质训练,根本就是闻所未闻之事。

  士兵们常规的操练无非是跟着军中的教头习练几个套路的武技。

  身体素质的提升,则纯粹靠着机械性的大量运动消耗。

  这种方法不科学不说,效率也不高。

  袁谭建立这座军院,既有将整编出来的六万正兵,重新训练一番的架势。

  还想要借着这个机会,建立起一个类似将作院的机构。

  目前将作院中可谓科目分明,单单是铸造,便分为了武备科、甲胄科、修补科等等。

  这样分明的科目,好处是学徒们可以很快的系统掌握一门手艺,在流水线工艺已经完成推广的将作院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随着经验的累积和见识的增长,还可以自己再申请去调职到其他师傅那里,学习别的手艺。

  最终融会贯通之后,便是一枚崭新的大匠出炉。

  袁谭对于军院的构想,大致如此。

  “军院中,准备开设三门常规科目,和三门选修训练科目。”

  常规科目,分别是骑术、体能,还有识字。

  选修科目则是射术、矛术、刀术三种。

  徐州正兵的训练时间是三个月,三个月后,每个正兵至少需要三门常规科目通过考核,再完成一门选修科目的考核。

  方可以正式进入到徐州正兵的序列中。

  听到袁谭的话,徐庶和邓艾却是一愣。

  “识字科?老师的意思,是要我徐州正兵,人人都要识字?”

  邓艾和徐庶都是有些发愣。

  这年头的士子们还都保持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思想。

  即便是徐庶和邓艾,一直跟在袁谭身边,这种根基于他们心底的思想还是一时间难以改变。

  听到袁谭竟然要教这些厮杀汉们识字,两人皆是有些意外。

  “怎么?你们是觉得厮杀汉学不了字吗?”

  袁谭眉头一挑,看着二人,淡淡问道。

  他虽然语气平淡,但言辞之中那隐藏的怒气还是让徐庶和邓艾不敢怠慢,急忙躬身说道:“弟子不敢,只是觉得,三个月时间,那些正兵们又要日常操练,还要再去识字,恐怕有些强人所难啊。”

  袁谭摆摆手笑着说道:“那些士兵们哪怕再不济,也都是战场上历练出来的老兵,那些常规科目对他们而言不过手到擒来而已。”

  更何况,袁谭不打算靠着一个军院,一个简单的识字科就能够培养出来一大群读书知礼的士兵。

  那纯粹就是白日做梦。

  他所要的,只是让这些士兵们从军院中出来之后,能够简单的学到一些文字就可以。

  不需要太多,三个月时间,每个士兵至少需要掌握一百个常用字,还要会写自己的名字。

  听到袁谭的标准,徐庶和邓艾才是松了一口气。

  他们是真怕老师一时兴起,要在军院中搞什么私塾,教授经学之类。

  不是不可以兴建私学,毕竟汉末这时候,私学早已大兴,远的不说,近的北海郑玄,还有洛阳的卢植、蔡邕这些,哪一个不是靠着自己讲经出名的?

  但问题是你兴建私学面向的对象是谁。

  你要是招收士子,那绝对没问题,不要说士林的风评,便是世家们都会双手双脚支持,说不定还会大手一挥,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只要齐侯给我们的子弟在私学中留一个名额就行。

  但你要是跑去和那些大头兵、平民百姓贩夫走卒讲学,那就是和世家们对着干了。

  到时候可以想见,齐侯的名头必将在短时间内就被世家诋毁成一团糟。

  说不得还要再组建出来一个讨袁联合军呢。

  只是教授一些基础的文字,那就没问题了。

  徐庶和邓艾的反应,被袁谭尽数收在眼底,微不可察的摇了摇头。

  徐庶和邓艾对自己的忠心毋庸置疑,只是连他们在听到自己准备兴建军学时,都是这样的表情。

  袁谭相信他们反对自己,不是站在什么世家的立场上。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徐庶和邓艾一心想要助袁谭成就大业,才会极力劝阻袁谭。

  为的就是避免出现袁谭被天下诸侯群起而攻的局面出现。

  由此可见,兴建军学,将知识传授给下层百姓这件事,眼下大规模开展还为时尚早。

  袁谭摇摇头,对此他并不意外,也没有太多失望。

  反正,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眼下的军学看似微不足道,甚至如一颗小石子般,投入大汉这潭浑水之中,估计连一点水花都溅不起来。

  但只要自己稳扎稳打,慢慢布局,早晚有一日,可以靠着这颗石子,掀起惊涛骇浪。

  当即,袁谭又笑着说道:“除此之外,这军学还有一个好处,日后我军正兵减员,还可以直接从军学之中抽调。”

  袁谭点了点眼前只是刚刚典起地基的军学,淡淡说道。

  “这军学中,除了六万正兵以外,等到五月,还会有三万从河北那边征调过来的流民壮丁,一起进入其中。”

  “三个月后,庸者上,能者下,没有通过考核的,留在军学中,继续开始新的三个月的轮换学习,再三个月后,若还是不能通过考核,就直接逐出军院,转为徐州民户。”

  至于通过考核的士兵,将会作为他徐州军的后备军,一旦徐州军出现大规模损伤,就可以直接从这些军校士兵中补充进去。

第三百五十一章:基层构建,四大校尉的构想

  除此之外,袁谭还准备将府兵中那些军户们的子弟,如果有合适,家人也愿意的话,都可以送入到军学中进行学习。

  入学年龄限制在九岁,本来袁谭还准备定得再低一点,但太低的话反而有些刻意,还会树大招风,不如只定九岁。

  反正军学中教导的科目也不同与前世的义务教育一般系统全面,都是相对粗糙的识字知识。

  这些少年军府子弟自然就不会像正兵们那样,只是简单的训练三个月就出来。

  他们的培养目标直接对标军队中基层的军官。

  徐州改制之后。

  寻常普通士卒,每个月的俸禄就高达六石米,若遇战时,当月俸禄还会直接翻倍发放。

  单单是这一条,就足以吸引不少府兵子弟去投身到徐州正军的队伍之中。

  而且府兵的军功,和徐州生产建设军团时期一样,虽然生产建设军团的府兵们都划到了军府的架构下面。

  但依旧保留了原本的辎重营、铸造营、劳役营等等营制,只是名声上要好听的多。

  一个百户所中,百名府兵军户,各司其职,有从辎重营中出来的,登记的户册上就会特意标注为“军户(辎重)”等等。

  他们想要赚取军功,就只能在闲暇时间,再抽调时间去到百户所做事。

  或是帮助大军转运粮草,或是为大军修补铠甲,又或者是干脆将军田丢给招募过来的流民,让他们当自己的佃户帮自己耕种。

  自己直接将时间精力尽数投入到铸造军械或是开采矿山的工作里面。

  但不管哪一种选择,府兵们想要赚取军功,都要比正兵少太多。

首节 上一节 269/7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