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之魂 第398节

有了女婿的强军,郑国昌底气十足,他根本不介意祖家军反水,他认为与其朝廷花百万两银子养祖家军,还不如干脆让他反了,使得朝廷衮衮诸公再也不会心存侥幸。

多出一二百万辽饷分润给“红旗军”和其他边镇,大明多出几万服从调遣的边军何乐不为?

他道:“首辅大人莫要投鼠忌器,该来的总会来,祖大寿果真是忠臣良将,他就不会背叛朝廷,如果他拥兵自重连天子召见都置之不理,这样的将领早晚还是个祸害,长痛不如短痛。”

徐光启附和道:“然也,陛下无需多虑,下旨召祖少傅进京,万万不可因为担心他造反就坏了朝廷纲纪,我大明宁折不弯,敌人兵临城下都不畏惧,难道还要曲意逢迎区区一个总兵官?”

年近五十的黄道周得益于太医院医疗水平提高不少,没有请病假回乡,依旧是詹事府少詹事,此人是个对事不对人的铁骨铮臣,也是群臣不喜、天子不待见的孤臣。

他曾经评论“袁崇焕以七阅月之精神,仅杀一毛文龙,而欲以五年不动之期,坐收全胜,身卒磔死,为天下笑。”

又曾经为跟袁崇焕沆瀣一气的次辅钱龙锡鸣不平,堂而皇之指责崇祯在袁崇焕使用问题上存在重大过失,不应该全部推诿给辅臣。

由此可见这个高风亮节之人是多么可爱、多么天真!也足以说明他胸中自由净土,对事不对人。

他出班道:“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陛下欲整顿纪纲,斥攘外患当令行禁止,祖大寿无非是依仗强兵数万要挟天子而已,我大明天子岂能忌惮如此鼠辈。”

崇祯被几个大臣的答对激起了年轻人的性子,一槌定音道:“诸位爱卿言之有理,我大明宁折不弯,永远不受任何人要挟,是脓包脓包早晚要挤破,长痛不如短痛,内阁拟旨即刻传祖少傅进京议饷。”

兵部尚书熊明遇奏道:“陛下,臣以为此时也应该下旨给辽东经略高大人、山永巡抚杨大人,提醒他们加强山海关、宁远一线的防务。”

崇祯道:“朕准了!立刻下旨。”

有了黄汉抓住祖大寿做下的龌龊事刻意到处泼脏水,在官场、民间广泛宣传。

如今的祖大寿在朝堂上臭不可闻,离过街老鼠已经不远了,这一次是崇祯第三次下旨召见,他再不来以后的日子会更加难过。

“红旗军”讲信用,承诺运输只赚取该得的运费,从来没有在运输过程中截留属于祖大寿的粮饷,每一次都是辽东巡抚、监军太监带着文官、吏员验收后签回执。

今年春天高起潜被方正化提名得到了皇帝提拔,成为了锦州监军大太监。

高起潜以前接受了不少辽镇的贿赂,跟祖家军诸将关系不错,还是吴三桂的干爹,来到锦州自然不遗余力替辽镇要好处。

可是如今的辽镇名声被黄汉搞得顶风臭三里,高起潜如此为祖家军卖力注定不会有好下场,以后祖家军是否还能够如愿拿到粮饷就得看黄汉的心情如何了。

这几个月皇帝搞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朝廷换阁臣、换巡抚、知府,跟“红旗军”没有直接关系,黄汉管不着也管不了。

跟黄汉有关的是兵备道郑孝文被提拔一级委派到洛阳当上了正四品知府,有可能是皇帝考虑到郑孝文在军中历练多年,前往流民四起的河南应该能够发挥出知兵的特长。

高有谋也高升了,他被委任为登州知府,也是正四品文官,皇帝的用意自然是希望他能够在登莱发挥出长处,把被叛军打烂的地方尽快恢复。

去河南内地当地方官的郑孝文一脸苦逼,还好有两个已经在“红旗军”中历练出经验的郑学武和郑学伟带上了足一百猛人作为铁甲家丁陪同赴任。

第五百三十三章:曲意逢迎

到了明末,文官老爷上任带着铁甲骑兵的不在少数,洪承畴、卢象升、陈奇瑜、孙传庭等等都是如此。

只不过铁甲家丁太昂贵了,一百人的装备加上最少两百匹战马就不会低于一万二千两银子。

人马每年吃用的粮食、草料加上日常训练的耗用、家丁的饷银,即便能够算上朝廷的兵额,自己也得补贴三五千两雪花银。

绝大多数文官老爷未必拿得出这许多银子,一部分拥有财力的文官未必舍得花这份冤枉钱。

得到登州知府这个差事的高有谋信心满满,黄汉如何安民屯田,他是参与者也是经历者。

他的家丁也得到了历练,这两三年阵亡一人,伤残三人,如今还有高忠义、高忠勇、高忠孝等等四个已经拥有朝廷中级武官品级的家将一直追随。

现在朝廷罢登莱巡抚不设,他这个知府的权力大多了,登莱靠海,万一有山贼、流寇聚集,如果他的家丁带上守备人马对付不了,完全可以请“红旗军”渡海来剿寇。

高家有钱粮,为了长子的前途更加舍得花钱,招募了家丁足三百,高家还拿出钱粮加大农田投入。

高有谋知道投资增加粮食产量绝对不会亏本,能够形成良性循环,把遭受兵灾满目疮痍的登莱发展起来肯定名利双收,那时再利用高家人脉活动一番,他当上巡抚大有可能。

登莱由于孔有德等等叛军祸害,再加上黄汉搞走了十几万人口,也基本上不存在地少人多的情况。

有高有谋这个知府鼓励屯垦并且提供方便给予借贷,明年秋天粮食能够自给自足毫无问题,说不定还有结余。

宁前兵备道现在是正五品文官孔闻诗,辽南也归属他管辖,此人是孔子六十二代孙。

皇帝委任这位文官士大夫不得不尊敬的孔家传人掌管“红旗军”粮饷,意图让人看不懂。

有可能是皇帝认为孔家子孙应该对尊儒的大明忠心耿耿,绝对不可能跟边将沆瀣一气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高第这个辽东经略跟“红旗军”走得太近。

黄汉的权位和势力发展到了如今已经无法做个一心作战的军人,他必须权衡利弊,也不得不和诸多达官贵人虚与委蛇,有时候曲意逢迎也避免不了。

皇帝着手人事调整,辽西的文官基本上全换了,连原来的监军太监、御史、给事中都换了一茬,现在貌似只有戴罪立功的文官孙元化还在宁远。

孔闻诗这个宁前道不负责锦州祖家军的粮饷,反而负责驻扎在辽南的“红旗军”的钱粮分配,如今他带着一帮文官已经进驻宁远。

父亲和妹夫、兄弟都写信前来问计,黄汉明确给予答复,尽可能向兵备道索要朝廷该给的粮饷和兵备,不足部分依旧体系内解决,不卑不亢也不用在意是否得罪监军太监和诸位文官。

监军杜勋乃是崇祯宠信的大太监之一,他如今在山海关坐镇。

黄汉考虑到父亲的个性,写信让因为憨子调离派来宁远接任的蓟镇副将杨大年维持官场关系,也没什么特别之处,无非该给文官和太监的常例多送一些。

并且吩咐杨大年能忍自安,那杜勋如果过于贪婪不与他计较,多给些贿赂即可,等到自己回到辽南、宁远之时再跟这些阉货秋后算账。

黄汉不着急,能用银子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难题。

他本来还以为进入内地剿杀流寇会贴补得入不敷出,谁知恰恰相反,大明由于刚刚被流寇祸害,大量家庭上百年没有遭受兵荒马乱。

虽然由于天灾连连导致富人家里粮食不多,但是银子和贵金属着实不少,因此在“红旗军”拥有粮食的情况下,解民之倒悬不仅没亏,还赚了太多真金白银。

接下来黄汉还要争取就地解决大量粮食,让这一次剿寇使得“红旗军”名利双收。

彰德府府治安阳城里有位赵王朱常?,他在万历十五年袭封成皋王,去年刚刚袭爵为赵王,已经老态龙钟。

卫辉府府治汲县城里有位潞王朱常淓,他在万历四十六年袭封潞王之时才十岁,如今二十几岁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

这两位王爷都是朱明皇室的“常”字辈,也就意味着长“由”字辈一个辈分,也就是当今皇帝的叔伯。

这就是紫金梁王自用、王嘉允等等贼骨头的几万人马攻打侯家庄,近在咫尺的彰德府和只有二百余里的卫辉府没有派遣一兵一卒来救援白杆兵的原因。

虽然大明王朝把王爷当猪养,但仅仅表示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发言权,不可以染指军队,待遇和地位不容挑衅。

如果藩王死于流寇之手,皇帝追究罪责,以失陷封藩罪杀巡抚的头十之,杀附近不肯救援的参将、总兵官也是等闲。

首节 上一节 398/7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