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之魂 第292节

此时徐光启奏道“朝廷调关宁军一部入登莱参与平叛,兵部可以好言好语以协商的口气争取祖少传多派一些人马,本来调往登莱平叛的滦州守备营人马即刻交于黄沂州守备带去宁远驻防。”

皇帝问道“那滦州守备黄沂州莫不是东平侯黄汉之父?”

徐光启道“然也,老臣刚刚在开平镇滦州守备营的驻地盘桓了一个月余,老臣自认为眼力是有的。

黄沂州带兵颇有章法,麾下一千三百六十步骑齐装满员,瞧上去跟其他将领的家丁都不相上下。老臣为国举贤保举黄沂州出任宁远总兵官。”

温体仁道“此举甚妙,上阵父子兵,如果宁远有事想必驻防金州的‘红旗军’人马会不遗余力攻击建奴后方,或者火速渡海驰援,老臣附议!”

郑国昌道“老臣也附议,愿意作保,抽调关宁军入关乃是釜底抽薪之计,保举黄沂州出任宁远总兵官乃是防患于未然。

老臣其实认为关宁军毕竟是朝廷花大量钱粮供养的军队,只要拿下了祖少传后,陛下再施恩给非祖氏一族将领,未必会军心动摇。”

徐光启道“然也,始作俑者祖少传,老臣认为只要他肯进京就留在京师享福吧,再也不放其回辽东。

如此处理足以彰显吾皇仁慈,想必关宁军里的祖家将领也会投鼠忌器,对朝廷的调令再也不敢阳奉阴违。”

郑国昌想了想道“徐阁老所言极是,未必就非得让祖大寿伏法,只要能够控制他就行。”

由此可见徐光启和郑国昌都是老成谋国的干臣,他们根本不是挟私报复祖大寿,也没有致祖大寿于死地的意图。

只不过为了朝廷能够上情下达政通人和,避免出现朝廷的人马皇帝无法调遣的尴尬,故而献计软禁祖大寿。

两位阁老联名保举一位参将出任总兵官实授不过分,越过了副将这个级别而已,况且此时朝廷正是用人之时,黄沂州又是年过四十的老将。

崇祯几乎没有犹豫就准了两位老臣所请,让兵部、吏部行文,司礼监、内阁下旨任命黄沂州为宁远总兵官节制宁远兵马接管防务。

此时周延儒建言道“陛下,黄沂州、黄汉父子都领总兵官之职驻兵关外,戎马倥偬必然辛苦,臣以为要善待他们的家人,陛下何不在京师赐东平侯府邸接太夫人、夫人来京师享福?”

此言一出,所有的大臣和太监包括皇帝都明白了首辅的意思,把两位总兵官的家眷接来京城享福是真的,成为人质也是真的。

一旁侍立的方正化不认为有这个必要,因为他跟黄汉并肩杀敌几场,黄汉痛恨建奴发自肺腑,不可能跟那些野人有苟且。

他冷眼偷瞧首辅,心里觉得此人多事,无缘无故得罪黄汉何苦来哉!

作为黄汉的老丈人,郑国昌认为胸中无私天地宽,难道女婿还能背叛大明投降建奴吗?他至多小节有亏有些跋扈不可能失了大义。

郑国昌第一个表态支持道“首辅深谋远虑乃是为国家计,老臣附议,老臣也能够经常见到女儿了,哈哈……”

一干重臣见人家老丈人都支持当然纷纷表态请皇帝赐东平侯府邸,这事就这么定了,侯爵规格的府邸规模差不了,黄汉在京师终于要拥有豪宅。

平台议事商量出了好办法,崇祯很高兴,几道经过批红的圣旨分别送出,群臣就等着执行计划。

可是计划跟不上变化,祖大寿来个不动如山朝廷封赏照单全收要他离开锦州去京师没门儿,化解了一帮老臣的谋划。

祖大寿上了折子,理由很简单,病了,很严重!连床都下不了,等身体康复即刻疾驰京师请罪。太子太傅很明显在耍无赖,皇帝知道也束手无策。

还好关宁军有足五千骑兵入关进入登莱参战,这当然削弱了关宁军的实力。

新官上任的宁远总兵官黄沂州安排了一百余心腹作为种子回开平继续训练人马。保举的新任滦州守备是起家人马之一也是跟着黄沂州学枪棒的徒弟杨家和。

内地的守备营战斗力低下,十有是乌合之众,朝廷根本不重视,也不会给粮饷,基本上是地方上养着,换个守备官没什么大不了。

关键是滦州守备营在黄沂州带领下真的做到了保境安民名声极好,因此黄沂州保举的接任之人是原守备营把总杨家和,永平府、滦州官吏、乡绅一致认可,没有费什么周折就被朝廷获准。

黄沂州带着一千三百六十人马进入宁远城接管防务真的很牛掰,因为这些人马都是以家丁的名义跟随总兵官。

这完全是因为黄沂州一番好意,因为朝廷核饷之时给予武将带来的家丁不同待遇,基本上比普通营兵高五钱银子。

能够让麾下袍泽多挣钱何乐不为,因此这些人马全部变成了家丁队。

宁远城里有关宁军步兵三四千其他援辽人马七八千,城里屯民、居民、战争难民、商贾恐怕有两三万。

挂副将、参将、都司、游击头衔的将领有好几十,有宁前兵备道衙门在此,还有个监军大太监王应朝。

鱼龙混杂派系众多的宁远貌似不好管理,其实黄汉对于这种现象从来都是嗤之以鼻,无他一力降十会也。

军队最注重的就是武力,只要手上有能打的猛士,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个渣。

第三百九十一章: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

为了父亲能够当好总兵官守好辽西走廊的入口,黄汉决定对宁远城里的文官武将动手,而且不会心慈手软。

黄汉对关宁军没有好感,历史上这支耗尽了大明膏血的部队就没杀多少建奴,最后还加入建奴祸害了千万汉人。

从小就耳濡目染军民一家亲,如何改造旧军队对于黄汉这个穿越者来说小事一桩。

首先要的就是大义,黄沂州上折子主动请旨点验宁远兵马淘汰老弱之兵,为了防止发生如崇祯元年宁远十三营不愿意接受点验的兵丁闹事,因此暂时请调“红旗军”两个千总渡海协助。

崇祯元年的宁远兵变文官武将记忆犹新,新官上任的辽东巡抚毕自肃就是为了朝廷着想,要点验兵马按照实数发放粮饷。

最后的结果居然是才欠饷三四个月的宁远十三营中川军、湖广军闹饷,毕自肃陷入一场阴谋导致羞愤自杀,点验兵马之事不了了之……

黄沂州刚刚去宁远赴任就主动请旨,请朝廷派能员来点验宁远兵马,皇帝怎么可能不支持?崇祯太想知道天下究竟有多少可战之兵。

况且黄老将军做事稳重,担心自己从开平镇带去的一千三百六十家丁镇不住场子,邀请儿子带两三千“红旗军”来帮忙。

为了配合这一次的点验兵马,朝廷调回了有可能被关宁军同化的宁前兵备道、监军太监王应朝,提拔高有谋为正五品宁前兵备道前往宁远作为负责此次点验的最高文官,派遣成全去宁远监军。

年前蓟辽督师孙承宗已经多次上奏折请求告老还乡,崇祯皇帝发回奏折挽留三次,孙承宗依然四次上书,皇帝准了!

正月里,退休老头高第被诸多门生故吏保举再度出仕。

他没有孙承宗牛掰,皇帝没有给他蓟辽督师的高位,而是给他兵部尚书衘经略辽东,办公地点在山海关。

崇祯终于厌恶了党同伐异,这一次果断启用了无党派人士高第,也下了决心点验宁远兵马,用一直跟着黄汉一步步靠军功升迁的高有谋任宁前兵备道。

皇帝可谓寄予厚望,如果黄沂州父子玩砸了这一次点验核实宁远兵马淘汰老弱之兵,恐怕会让满朝文武都大失所望。

黄汉胸有成竹,有权力、财力、武力、粮食、离大海不远的坚城,还有代表着拥有了朝廷大义的圣旨在手,对付别有用心的一小撮人不在话下。

黄汉心里肯定的认为,不会是所有的基层武官和兵丁都跟军阀化的将领们一条心。

因为这不符合常理,军阀化的将领要善待家丁才能够得到他们的效忠,因此中饱私囊的军饷必须给家丁们留足。

首节 上一节 292/7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