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能臣 第541节

处理完公务,曹操放下笔墨,舒展身体,顺势向书案上看去,一枚洁白如玉的‘蟒头镇纸’放在上面,蟒口大开,獠牙密布,威猛无比,仿佛要吞噬天下苍生一般!

当年挖掘梁孝王的陵墓,取其金玉,以养民生,墓道中遇到白色怪蟒拦路,士兵皆不敢靠近,萧郎施展神勇,拔剑斩之,这才掘墓成功,巨蟒死后,鳞片制成了两件软甲,萧、曹各得其一,穿在身上,刀枪不入,水火不侵,曹操能在宛城之战逃脱,箭雨不伤其身,全赖‘蟒鳞软甲’之功呀!

至于蟒头,泡制之后,成了曹操书案上的镇纸,视为心爱之物,每当疲惫之时,就会观赏、把玩一番,立刻精神大振,比任何灵丹妙药都管用!

“蟒蛇修炼,需要吸收日月精华,经受九道天雷淬体,忍受无尽痛苦,才能化身为龙,遨游太空,老夫心比天高,自当奋勇向前,建立无双功业,方不负大丈夫之志!”手摸镇纸,曹操暗暗发誓,“青史之上,必有老夫一席之地!”

“父亲大人,西凉军报,大都督的亲笔!”曹丕迈步进来,跪倒行礼,手中托着一份鸿翎急报,上面六个大字--‘丞相大人亲启!’

“速速呈上来,萧郎亲笔,必有大事!”西凉军情,一直牵挂着曹操的心,好在大军出征以来,进展顺利,捷报频传,缴获的战利品不计其数,这才堵住朝廷上下的非议之声!

萧逸的军报很简洁,一则,上报朝廷,自己准备西征,讨伐羯人,收复凉州七郡之地,二则,希望曹操有所举动,牵制河北兵马,防止他们支援西凉!

普天之下,最重的是承诺,一言既出,生死无悔,最轻的也是承诺,出尔反尔,翻脸无情,萧逸和袁尚定下了盟约,共同讨伐羯人,对这位三公子的人品,却从来没放心过,万一自己跟羯人拼个死活的时候,袁军偷袭后路,前后夹击,大势危矣!

保险起见,萧逸希望许昌方面调动兵马,驻守黄河沿线,威胁河北,袁军四成在西凉,邺城守卫比较空虚,袁绍心惊之下,必然抽调大量人马、物资,防守黄河要害,袁尚得不到后援支持,也就不敢有大的举动了,这一招就叫--釜底抽薪!

“速请奉孝、仲德、文诺、公达四位先生,入府议事!”事关重大,曹操也需要集思广益,听取几位谋士的意见!

“诺!”

曹丕行礼之后,撒腿飞奔而去,看父亲的神态就知道,要有大事发生了,换而言之,自己的机会也就来了!

片刻之后,程昱、荀彧、荀攸、郭嘉接连而至,曹操出门迎接,曹丕亲自奉茶,相待甚厚,世人评论四大谋士的性格、能力,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风、雨、雷、电!

程昱如风,无影无踪,性格圆滑,善于谋事,更善谋己,做起事来滴水不漏,方方面面都能考虑到,朝堂上下几乎都是他的朋友!

荀彧如雨,润物无声,性格柔和,知书达礼,最善于以柔克刚了,就是军中最暴虐的武将,见了这位老夫子,也会毕恭毕敬,这就是人格魅力!

荀攸如雷,嫉恶如仇,为人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眼里不揉一点沙子,堪称道德的模范,也是儒家子弟的偶像,是四大谋士中,崇拜者最多的一位!

郭嘉如电,转眼不见,为人放荡不羁,从来不按规矩出牌,没人知道他下一步要做什么,计策也是天马行空,无迹可寻,又让人眼前一亮,拍手叫绝,这样的人物就像闪电一样,能照亮整个天空,却难以久长,一瞬即逝!

四大谋士,性格不同,能力各异,聚集在一起,就像是暴风骤雨、电闪雷鸣,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曹操能把这股力量抓在手中,巧妙运用,让它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其手段之高,智谋之深,用心之远,不愧是‘治世能臣,乱世奸雄!’

书房中,传阅军报之后,四大谋士闭目沉思,苦想应对之策,出兵黄河沿岸,牵制河北兵马,却是一记妙招,可是执行起来,也没那么容易呀!

“萧郎孤军深入,危机四伏,理应助其一臂之力,丞相大人可以增兵白马、延津、官渡,虚虚实实,故作疑兵,让河北兵马疲于奔命,空耗军力!”郭嘉反应最快,不但说明了出兵的必要性,而且提出一个巧妙的策略,不愧‘鬼才’之称!

“奉孝言之有理,不过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出兵黄河沿岸,非十万大军不能奏效,为了支持萧郎西征,国家的民力、物力消耗极大,难以再行征调了呀!”荀彧面露难色,以曹营集团的状况,同时支撑两处战场,心有余而力不足呀!

“咬牙也要坚持,我们损耗大,袁军损耗更大,两家隔黄河对峙,南岸春早,北岸春迟,春耕之后,咱们立刻出兵,利用时间差,打断他们的耕种步骤,逼迫袁绍把壮丁调上战场,河北庄稼欠收,实力必衰,我军未战先胜三分呀!”程昱精通天文,想出的计策又毒又狠,既杀兵,也杀民!

“仲德先生此计虽妙,却是一把双刃剑,既伤敌,也伤己,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用为好,若是拼个两败俱伤,反被其他诸侯捡了便宜!”荀攸嫉恶如仇,却也爱民如子,如此损害民生的计策,自是极力反对了!

于理应该出兵,于情不能出兵,围绕这个问题,四大谋士唇枪舌剑,召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各有一定的道理,却难以顾全大局,真是左右为难呀!

“四位先生所言各有道理,老夫思索之后,也想出一条计策,不用千军万马,只需一人前往足矣!”曹操面露诡异之色,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准备弄一场恶作剧!

“何人出马,可抵十万大军?”四谋士一起发问,纵然足智多谋,他们也想不出天下还有如此人物!

“呵呵,非是旁人,就是老夫--曹孟德!”曹操用手自指,一阵大笑,“老夫只要到黄河沿岸视察一番,检阅驻军,袁绍必然生疑,兵马焉能不动?”

“嘶嘶!好计策,好战术,好厉害的心理威压之法!”四大谋士齐声赞叹,凭曹操的威望,只要到黄河沿岸走一走,远胜十万大军,不过吗,帅不离位,身为大汉丞相,岂能轻易离开都城呢?

“还请丞相大人三思,朝廷政务繁忙,西凉战事多变,一切还须丞相坐镇才行呀!”

“呵呵,朝中政务,有文若、公达二位先生处理足以,仲德、奉孝随同老夫前往延津,视察驻军,至于西凉战场吗,有萧郎统帅大军,老夫无愁矣!”

第五十九章一人可抵十万兵

丞相大人准备巡视黄河、延津观兵,消息传出,文武百官议论纷纷,有人欢喜,有人忧愁,还有人书写密信,告知四方诸侯,天下风云再次搅动起来!

忧愁的是曹营一众文武,西凉战事如火如荼,许昌城中人心惶惶,丞相大人此时外出观兵,朝廷一旦有变,恐怕大势不妙呀!

欢喜的是那些汉室死忠之臣,长期以来,曹操铁腕治国,专横霸道,压的他们喘不上气来,这位‘阎王爷’离开许昌,他们的机会也就来了,尤其是小皇帝刘协,得知消息后,高兴的多吃了两碗饭,小肚子挺的比胸脯都高,差点撑死!

“事关朝廷稳定,家族生死,外出观兵之举,还请父亲大人三思呀?”相府中,曹丕长跪不起,希望父亲收回命令,按照规矩,曹操外出巡视,他必然留守许昌,坐镇朝廷,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承担了如此重任吗?

“呵呵,多事之秋,存亡之际,吾儿能有自己的一番主见,为父老怀大慰呀!”曹操手捋长髯,心中颇有感慨,长子疫后,次子迅速的成熟起来,其他几个儿子也表现不错,老天对自己不薄呀!

“不过吗,吾儿毕竟年幼,经验不足,只看到了为父此行的风险,却不知在风险之中,也蕴藏着无数良机

首先,为父巡视黄河沿岸,可以牵制河北大量兵马,袁绍无力西援,萧郎必能施展拳脚,迅速平定西凉十二郡,于国大利!

其次,曹、袁两家必有一场生死决战,为父名为巡视延津,实则查看官渡,那里十之八九就是决战之地,熟悉山川地势,通晓地理环境,未战先得三分胜算!

最后,朝廷上下暗流涌动,全靠为父震慑,那些人才不敢闹事,不过吗,隐忧未除,必成大患,为父离开许昌,就是想看看谁会蹦出来叛乱,也好清洗朝堂,排除异己!”

目视朝堂方向,曹操一阵冷笑,“几个跳梁小丑,能有多大本事,除掉他们,弹指一挥间罢了,不过吗,还有一点没说出来,自己外出观兵,也是借机锻炼几个儿子的才能,看看谁才是曹家的潜龙?”

“父亲大人是当世智者,掌控朝廷,威慑群臣,统御豪杰,普天之下无人可比,孩儿难及万一!”曹丕跪倒在地,行大礼参拜,心中钦佩的同时,又生出一种无力感,有如此强势的父亲,自己恐怕永远也无法超越了!

“呵呵,吾儿不必妄自菲薄,至少在容貌上,你远胜为父多矣!”看着儿子俊秀的面容,又摸摸自己的老脸,曹操仰天大笑起来,“大英雄者,未必就是帅哥呀!”

计议已定,准备几天之后,曹操留次子曹丕坐镇许昌,朝政托付给荀彧、荀攸,又令大将曹仁统兵三万,驻扎城外,以防不测,自己则带着郭嘉、程昱,以及三子曹植,在‘虎豹骑’的护卫下,浩浩荡荡向延津进发了!

留一子,带一子,明眼人都知道,曹操在选择继承人了,曹丕、曹植,究竟谁是下一任曹家之主,还不好说呀,带走的未必看重,留下的也未必轻视,甚至还有一种可能,两个儿子都是烟雾,迷惑世人的视线而已,真正的潜龙,还在相府中无忧无虑的成长呢,奸雄的心思,谁又猜的中呢?

不过吗,有的事情必须未雨绸缪,不少官员都行动起来,安排家族精英子弟,一部分推荐给曹丕,进入相府任职,一部分跟随曹植,共同外出巡视,两边下注,总不会都落空吧?

看到这种情况,曹操一笑而已,并不阻止,也不干预,任其自然发展,儿子们长大了,该有自己的舞台,施展才能了,至于自己心中真正的继承人,恐怕只有天知道,走一步,看一步吧!

“呜呜!呜呜!”

“丞相大人出巡,百姓有冤情者,可以马前申报,无有不准!”

“丞相大人出巡,世人有一技之长者,可以毛遂自荐,必然录用!”

与以往朴实无华,兵贵神速的行军方式不同,曹操这次摆足了架势,拿出全套的丞相仪仗,铁骑开路,甲士环绕,上万人的队伍,前后旌旗飘摆十余里,鼓号之声不绝,比之天子巡狩也不逊色多少了!

每到一地,曹操都会召见官员,询问民情,有时还会带上儿子,拜访当地的大儒、名士,谈论政务,选拔人才,声势弄的极为浩大,如此一来,天下诸侯都知道--奸雄离巢了!

河北-邺城,得知曹操出巡的消息,袁绍连夜召集重臣,田丰、沮授、许攸、郭图相继而至,大公子袁谭也来了,众人围坐密室,商议对策!

“曹贼离开许昌,前往延津观兵,其中必有诡诈,莫非趁我空虚,图谋河北之地不成?”袁绍面露忧色,自己的十五万大军、两员大将、两名谋士,都被牵制在西凉战场,就等于绑住了一条胳膊,此时开战,于己不利呀!

首节 上一节 541/14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