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137节

这点无论是在鄂豫皖,还是在赣东南,又或者是湘赣边,李润石都与当地的领导人进行密切的沟通,互相达成了一定共识,在己方的力量没有积蓄到位之前,还不能贸然采取过于激进的举措,一切以巩固当前的革命果实为要。

实际上这已经算是一个不小的进步,过去的一年间,利用中原大战的间隙,除去没有攻克大型城镇外,各地红色根据地在面积、人口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扩红运动搞得风生水起。

只不过但凡有点见识的同志都能看得出来,鲜花着锦的背后其实埋藏着诸多若隐若现的隐患,那些在革命高潮时期扩张出来的领地,其实不过是看起来声势浩大,但凡遭遇强敌入侵就很有可能分崩离析。

类似的规律在过去两三年里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一方面是缺乏足够的政工干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在地方工作上,当地群众虽然旺盛的革命热情,但没有一个完善的组织能够将这股力量很好地统合起来,使得不少新成立的红色政权犹如缺乏地基的建筑,建得越高就越显得摇摇欲坠。

最主要还是军事问题,这其中装备都算是次要难点,合格的军事人员才是最大的麻烦,可以说始终处于极度匮乏之中。

甚至全国大部分红军的中高层指挥员,除去少量接受过系统军事训练外,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基本算作赶鸭子上架。

而且即便是军人出身的同志,之前也大多只统领过团以下的队伍,如今领导起军师级作战,哪怕这些军级单位人数往往少得可怜,也就人家一个师左右的编制,但还是对干部们的能力提出了相当严峻的考验。

上层已经是如此窘迫,就更遑论基层指战员了,这些人当中大多数都是农民出身,在作战热情上表现得确实不错,敢打敢拼,甚至有的都到了不要命的程度。

但空有一腔热血是打不了硬仗的,后面几年里各地都需要面对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敌人,不抓紧时间训练出一批足够能打又敢打的种子,那么接下来继续不断地大战,必然会将这些好不容易发动起来的青年消耗殆尽。

当然这并不是在贬低这支军队,实际能够发现这么多的问题,其首要的前提就是他们已经到了面临这些问题的阶段,而放眼国内,其他军队都还在泥坑里肆无忌惮地耍活呢。

只不过双方的目标和追求确实不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对于决心要改变这个旧世界的土共而言,不断地努力学习、克服自己的问题、争取更大的进步,这几乎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

但同样必须提及的是,即便是再土共内部,意见也是存在诸多分歧的,至少在其他根据地看来,李润石领导的中央苏区实在处处透露着不同。

在今年之前,大家其实对红四军的了解其实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从白区的报纸中听说了李王所部的悍勇,又从程刚那里见识到了神秘又雄厚的财力,可这股被称为红军最强的军队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力量,他们都只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作片面的猜测。

直到这次北上行动,至少路过的那些根据地就彻底见识到了李润石的本钱,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其实各地红军都广泛存在,但在这里面,红一军团则被公认为问题表现得最不明显,或者说解决得最好。

但这样的不同又引发了众人更多的疑问,因为在大家眼中,这支军队的实力已经算是天花板的水平,既然都练出这么一支强军了,为何不趁势更进一步,哪怕不夺取全国,至少也得割据一方才是。

类似的问题李润石向鹏石穿解释过,也与许继深、徐相前等人有过深入交流,而到了赣东北,在和方之民的彻夜长谈中,他也细致分析过了其中的缘由。

应该说,无论是在有程刚还是没有程刚的历史线里,自从决定走上井冈山起,李润石就一直在坚定地执行着自己的农村路线。

不管其他同志到底如何看待,他都是如此地矢志不渝,决心要走这条看似没有前途,而且还土不拉几的道路,这就是李润石这般人物最强大的魅力,他是真的自始至终都在相信人民的力量。

但在历史上,因为各种原因,红军的境遇实在是太过困难,使得不少同志很难沉下心来考虑未来的发展。

甚至有些人会不自觉地将眼下的困境与李主席的领导联系起来,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听从了留苏派的意见,走大开大合的“正确路线”,就可以获得更加轻松的待遇。

这也是那一阶段政治斗争如此激烈的原因之一,无论是做什么事,若是能够用实际行动立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能够让手下的人尽快看到回报,那么内部的不合就会被极大压制,反之即便领导者确信这么做没错,也会有人产生不同的想法。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程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李润石与其他同志的矛盾,他提供的物质条件降低了农村路线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同时也就让这条路看起来并没有那么难以接受。

随着开局的顺利,后续工作就如连锁反应一般,一系列的成功让李润石更有底气说服其他同志,在中央苏区内部统一思想时是如此,而在与外部的交流中也是如此。

所以细致交流下来,大家方才认识到,原来这位李委员才是对革命最有信心的那一个,只不过人家所追求的目标实在是太过远大,甚至到了不切实际的地步。

但不管怎么说,既然李润石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大家也不妨暂且选择相信,所以才在思想上有了初步的统合。

而在另一边,确定李润石安全抵达赣东北根据地之后,程刚也彻底放下心来,这时他已经在鄂豫皖又休整了一周的时间,同时开始考虑后续的北上计划了。

三十日夜里,已经和红一军众人交代过北上事宜的程刚,此时正在整理更加详细的资料,毕竟他不可能一直留在北上支队和他们一起行动,所以更需要准备得完备些。

而就在他笔耕不辍的时候,却不料迎来了两位“不速之客”——许继深和徐相前,刚一进门,打完招呼之后,徐副军长就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来自:

“程部长,你这才回来没多久就又说要走了,战士们的压力会不会太大咯?再多休整一会吧,要知道,出发之后一路上恐怕就没有多少停下来的机会了啊。”

程刚笑了笑,其实不用来人开口,他也能猜到对方的心思,虽说双方之间相识时间并不算多长,但因为各种缘故,私底下的关系处得还不错,尤其程刚提供了那么多帮助,想要再多挽留一会,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所以在给两位客人倒上茶水之后,程刚也非常干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其实也没有那么夸张,现在不过是前期准备,但走肯定是要走的,而且得赶在敌人的第一波围剿之前离开,否则被堵住的话就更麻烦了,倒是你们准备好了没有,这回我们给老常添了不少麻烦,人家可不会给我们留情哦。”

许、徐两人相视一眼,其实也知道这次劝说不过是无用功,最理想的情况自然是程刚能够留下来,等到第一波围剿结束后再离开,但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再考虑到程刚表现出来的坚定和双方的关系差别,他们也不好意思继续强留,只能换个思路。

“这个问题倒不大,我们还是有信心的。”许继深笑着回道,“但要是程部长再多帮些忙就好咯。”

程刚无奈地看着打定主意的两人,知道这回又是出血的时候,但也没有继续拒绝,而是拿出了自己早就准备好的文件。

“根据我的调查,鄂豫皖的发展现在已经没有了多少瓶颈,但唯一的麻烦就是粮食,这点我们之前也有提过,这里我最近又研究了一下,如果不介意的话,大家可以互相探讨探讨。”

果然问题一抛出来,就起到了一针见血的效果,大家也顾不上其他事情,开始细致商议起来。

于是,又是一个彻夜过去了。

作者的话:实在抱歉,欠下的一更我会尽快补上的。

第272章 耕与战

“之前我看过统计报表,今年秋收鄂豫皖各县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尤其是尹山县,大多数地区水稻产量增加了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了五成,听说还出现了‘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奇景,这说明我们的土地改革制度确实显现出了相当的威力。

但是我们同样也清楚,丰收的背后,除了土改对于农民劳作积极性的促进,以及少部分铁质农具的投入外,天时的作用也是无法忽视的,可话说回来,谁又能保证接下来的几年里就一定会风调雨顺?所以未雨绸缪才是关键。

更何况,现在距离明年的秋收还有至少10个月左右的时间,按照以往的经验,期间我们至少需要击退敌人两次以上的进剿行动,战争对生产的破坏效果同样需要提前考虑到位。

因此我敢断定,到了明年,鄂豫皖必然会面临一次粮食危机。

于是问题就来了,在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里,我们的首要任务当然是稳固现有的地盘,但与此同时,又应该怎么做些什么来应对后续的粮食危机,我觉得应该是大家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十一月三十日,就在程刚与许、徐二人彻夜长谈后的第三天,他又参加了鄂豫皖特委的一次临时会议,同时在会议上再一次阐述了自己对于根据地后续发展的设想,并给反过来给众人提出了要求。

实际上,之所以会召开这次会议,背后与程刚也有相当密切的联系,之前李润石已经在鄂豫皖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而且在红一军团离开之前,大家也有过类似的碰头会议,基本上确定了大概的方略。

但是在不少细节上当地同志还是存在各种分歧,只是李润石的时间有限,自然不可能留下来一一解决,所以仍然遗留了不少首尾,而程刚马上也要离开,大家便希望能够在此之前尽量商议清楚。

在诸多问题当中,摆在第一位当属后面一年的发展战略,到底是扩张还是守成,具体而言,现在确实是吃撑了,但迟早还是会消化干净,而等到消化完后,是考虑保持现有节奏,继续扩大农村根据地的范围,还是继续向内深耕,维持当前边界,这里其实还有挺多的不同意见。

一部分同志认为半年的时间已经足以消化现有的果实,等到击退了敌人的攻势,便可以开始谋划下一步的扩张,哪怕不打城市,多占据几处平原地区,也可以大大缓解现有的困境。

而另一部分同志认为,现在红军对于地方的掌控还远没有到完备的地步,想要实际消化到手的地盘,可能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甚至更多的时间,在此之前,只有深耕发展生产力,从现有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粮食,才能保证后续的发展。

当然了,虽然存在分歧,但具体的讨论其实也没有到不可开交的地步,而且在程刚眼中,当众人把目光集中在此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默认了放下所谓的城市战略,转而开始考虑如何走好农村路线。

这已经算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了,毕竟鄂豫皖的干部当中,其实有不少还是申城派来的同志,这些人在思想上肯定更加倾向于中央的城市策略,虽说近期李利叁同志已经消停了不少,但想要彻底扭转先前的惯性,还是要付出大量的努力。

好在终究还是争取过来了,而且伍翔宇也马上就要回国,以他在党内的地位和话语权,继续清除剩下的隐患并不算太难。

不过千人千面,哪怕是确定了要从农村入手,那也可以分出不同的思路,而这些分歧的背后,归根结底又集中到了一点上,那就是粮食,眼下程刚的发言正是围绕此处展开。

而在抛下疑问让众人思考之后,程刚则拿着一口搪瓷茶缸狠狠地喝了大半杯,接着继续说道:

“李委员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之前没有在这里长期工作,因此具体的解决办法我肯定是说不出来的,只能凭借先前的经验大概说些思路,在这里就作为一个抛砖引玉吧,希望大家不要介意。

自古以来,耕与战都是被放在一起讨论的两个概念,虽说这次召开的是特委会议,没有着重强调军事问题,但我们都应该认识到,绝不能将这两点机械地分割开来看待。

进一步讲,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而在我们的革命事业当中,耕与战是联系得最为紧密的事物,而且正是这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成为了我们后续工作的主旋律。

具体而言,我在这里把军事与粮食的联系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后续阶段的军事行动中,国党军队及反动民团的很可能对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破坏和烧抢,从而造成苏区粮食的严重损失。

我们都知道,过去几年里反动军阀和地主豪绅的烧杀劫掠,正是使群众弄得没有饭吃的原因,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反动军队及民团来苏区破坏,那么苏区的粮食虽不能多余,可大概率也是够吃的。

但很显然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这点影响的存在,要清楚地认识到反动势力对于我们红色政权,绝对是恨之入骨,眼下他们可能碍于红军的强大而暂时蛰伏,但只要国党发动大军围剿,各种还乡团、清乡队就会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

到时候,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不能够扎根到最基层的农村去,那么待到这些势力潜伏进来,什么坏事都可能给你做绝咯。

栽了稻子的田地里,把田埂挖断,把秧田犁了,而等到谷黄的时候,把已收割的堆着没打的谷子偷偷给烧了,已打了在家藏着的就悄悄挑了去,甚至直接在田里的把谷子帮你给收了,然后都挑去搬到城里或军队民团驻扎的地方堆着,那时候我们能怎么办?

这么一来,只消个把月功夫,有了这些反动派的蹂躏﹑践踏,农民就不敢耕种,田地就很有可能荒芜,我们的粮食也将会没得着落。

如果再考虑得更多一些,即便我们的部队将敌人抵御在了根据地外围,但敌人同样也可以在赤白交界地区进行破坏,使得我们需要调拨大量粮食来救济民众。

说白了,在反动派的眼中是没有人民这个概念的,他们只会想着如何尽快扼杀革命的火种,至于其中将要付出的代价,没有人会在乎。

届时,若是反动派们将革命区域边界民众的房屋、柴草、谷米、衣服……等烧得干干净净,让成千上万的跑反群众不能归家,那么他们的吃饭、穿衣、居住……都会成为相当严重的问题。

同志们,我甚至可以预料,只要敌人的下一波围剿过来,我们就会看到四面八方的民众不得不跑到苏区范围内求生,这些人都没有饭吃,又将会消耗我们大批的粮食,造成更大的难题。”

随着程刚的陈述,在座众人的脸色也纷纷开始凝重起来,其实在过去一两年的革命浪潮中,大家并非没有见识过那些反动派的手段,更是其中不少行径比这还要更为残酷。

但是眼下在所有人看来,就是妥妥的革命高潮,血气上脑之下,并非每个人都能够保持绝对的理智,或者可以说大部分同志都希望能够尽快打开局面。

可程刚描述的这些问题,正是历史上此地面临的困境,而且他还是适度调整过,没有说得如当年那般严重。

但同时又要考虑到,鄂豫皖的武装力量确实得到了大幅增强,但他们掌控的地盘同样也扩张了不少,以目前的兵力到底能不能守好,并且保证不至于出现较大的损失,伤害到后续的发展潜力,这都是说不定的事情。

毕竟在程刚的设想中,红军可不能跟国党打着打着,结果把内部经济越打越烂,最后不得不撤离向外地发展,这样他先期的投入可就大半打了水漂了。

所以他更加希望各个根据地能够稳扎稳打,不要随便就来一招天魔解体,再大的金手指也撑不住这样折腾。

可想要让同志们保持冷静谨慎的态度,这个难度可比命令大家不计一切代价地攻打城市要困难得多,从某种程度来看,这其实算得上逆天而为。

不过话又说回来,程刚的存在本来就不符合普遍认知中的客观规律,所以一通操作下来,倒还是让他做成了不少事。

所以,等程刚说完上面这段之后,大家大多露出了一脸深思的表情,还有些同志似乎在欲言又止,而程刚则装作没有看见,继续了自己的陈述。

“要避免这些隐患,就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保卫根据地,绝对不能让内部的防卫力量陷入空虚的境地,从而使国党军队得以趁虚而入,而且还要大力推广群防群治,发动广大农民的力量。

但这样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同时也是我所讲的第二个方面,征召大量青壮加入红军以及基层政权,同样又会使得劳动力减少、公职人员增加,从而反过来加剧粮食供应之困难。

首先是劳动力的减少,现在红一军大概从各县征召了八千人,据我了解这些战士基本都脱离了农业生产。

而再考虑到已经牺牲和将要牺牲的,还有不能接受我们的政策走上反动路线的,根据地很可能会要损失一万到两万的劳动力,甚至还不止。

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过度减少的青壮,必将导致田地抛荒,那么下一年的粮食供应又会成为问题。

接下来是非劳动人口的增加,工厂、学校、医院以及各级党政机关,这些机构增加的公职人员都需要分配大量粮食,加重我们的供应负担。

根据我的经验,想要维持各单位的持续稳定发展,不投入大量粮食物资是不可能的,这样又会是一个财政大头。

而且,在中央苏区的支援抵达之后,我们的各项事业确实得到了相当大的助力,只需坚持个一两年,就能拥有长足发展。

这般情况下,我相信任何一个同志都不愿意轻易放弃如此的大好局面,再苦再累也得咬着牙坚持下去。”

说到这里,程刚把拳头握紧高举在头上,似乎是在宣誓一般,大家也受到了他的影响而变得心潮澎湃。

说一千道一万,革命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已经大幅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而且这次红一军团又把他们建设的蓝图全盘复制了过来,鄂豫皖当地的同志说不兴奋那肯定是骗人的。

正如程刚所言,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打定了主意,哪怕拼了这条命不要,也得守住手中的这些种子,而看到火候到了,程刚便开始趁热打铁,做起了最后的总结。

“同志们,红色政权的扩张是必然的趋势,但胜利的曙光越是闪耀,我们就越要看到前路的艰险。

今年苏区的谷子可以算得丰收,看起来似乎有了更进一步的可能,多占几片地就多一分威势,多一份收获,可同时更可能增添一分风险。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越是看到美好的愿景,我们就越要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耕与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作者的话:这章字数多一些,剩下的后面会补的

第273章 程老师(4k2)

从根本上说,鄂豫皖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总体粮食供应只是仅限于够吃水平,部分区域粮食产量确实较低,这是不容改变的事实。

所以以大别山为主要区域,固然有利于红军以此为屏障,开展游击作战,但同时山多地少,土地贫瘠,也造成粮食供应的紧张。

对于程刚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同志都表示了赞同,并且在接下来的商议中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当然了,大家最为看重的自然要数程刚的意见,毕竟这位在中央苏区就是一直总管后勤的存在,而且只要看到红一军团战士们的营养水平,就能明白这位程部长确实有两把刷子。

不过这背后其实也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完美,因为赣南闽西一带的气候本来就得天独厚,虽然地处山区但雨热不缺,收成肯定要比北方地区高上一些。

再加上铁厂提供的农具,程刚带来的良种,以及根据地军民一年多来不遗余力的水利建设,这才有了丰收的效果。

此外,中央苏区在财政方面,因为有了程刚的援助,不需要大规模从白区采购物资,也就不用向外出售粮食,提升上来的财政盈余便省出了一部分,成了进入军民口中的福利。

所以从去年开始,程刚便不用大规模传送粮草,而将运力集中到了生产领域。

首节 上一节 137/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