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全面战争 第121节

尽管营垒里只有两千人,但如果逃出来的战士没有说谎,那么这两千日耳曼人至少能顶得上四千人——塞广尼人并不知道在厄尔维几人的军队里还有多少这样可怕的日耳曼人,却很清楚,已经过河的那一万波伊人怕是完了……

这样以来,塞广尼人就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支持波伊人的行动到底是不是有利可图了……

但让一众塞广尼首领倍感无奈的是,他们和日耳曼人的战争已经开始,而且死伤惨重——如果就这么莫名其妙的和日耳曼人打一仗,又莫名其妙的在死伤惨重之后屈服并派使节过去和谈,不管怎么样都觉得面子上过去不。

另外,塞广尼人也很清楚,波伊人背后毕竟有爱杜依人——尽管爱杜依人并不以武勇见长,毕竟也是高卢人里有数的大部族,实力强劲,且深受凯撒喜爱,非同小可。

于是,塞广尼人首领们立刻就分成了三派。

胆小怕事的一派建议大家立即撤军,回到自己的领地上以躲避日耳曼人的兵锋。

毕竟,这本来就是波伊人和厄尔维几人的战争。如果他们能够协助必胜的一方更快的取得胜利并因此获利那自然是好,但现在他们已经付出了血的代价,局势却反倒不明朗起来,这个时候塞广尼人不应该再为了波伊人而死。

另外,显而易见的,他们已经付出了两千多条任命,甚至连近卫剑士都派遣出去了,却不但没能夺得胜利,反而甚至连几个日耳曼人都没能杀伤,这已经足以说明日耳曼人的战斗力——以他们目前所剩余的不到四千名战士,即便夺取了这个营垒,也必然死伤惨重,到时候也就没有能力援助波伊人了。

所以,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塞广尼人实在没有必要继续在这里平白的消耗时间和族人的性命了。

尽管这几名首领发言的时候谨慎而委婉,充分的分析了计划外的日耳曼人的实力,以及即将被全歼的一万波伊人不可逆转的命运所带来的挫折,并恳请诸位首领武士为着塞广尼人的实力和未来着想,更加激进的首领们还是毫不留情的斥责他们为“懦夫”。

在更加“勇敢”的塞广尼人看来,眼下他们还剩余四千人,虽然也许不能攻下对面的营垒,但却仍旧有和对方一战的力量。而在还有战斗的能力时就选择软弱的屈服是可耻的,不名誉的行为。

更加重要的是,塞广尼人已经答应了波伊人会为他们“主持公道”,若是因为遇到了日耳曼人就背弃诺言,那么从此在高卢人诸部族中势必会名誉扫地——而这是比死亡更加可怕的事情。

另外,尽管眼下波伊人的情况岌岌可危,但也不过是要面对两倍数量的厄尔维几人而已——波伊人一贯武勇过人,未必不能抵挡——而在罗纳河这边,还有数万波伊人,其中未必不能再召集起几千名战士,和他们一同攻击日耳曼人。

甚至,如果波伊人能够再多坚持一段时间,那么他们也许还可以从爱杜伊人那里赢得更多的盟军,共同对抗厄尔维几人——考虑到最初爱杜伊人让波伊人住在他们的边境就是为了防备厄尔维几人,爱杜伊人是很可能愿意派出大军的——即便日耳曼人再怎么勇猛,也不可能抵挡上万人的轮流进攻。

至于塞广尼人这样为了波伊人流血所能换回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自古以来,在人顺风顺水时送出黄金所得的感激,总不如在人遭遇挫折时伸出一把手来得重——若是塞广尼人能够为了波伊人的事情而流血,并拯救了上万波伊人,那么日后这些骁勇善战的邻居是一定会好好报偿他们的。

这样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顿时让剩下的首领所有的塞广尼人都纠结了起来——听起来,双方的担忧都不是没有道理,而双方所提出的理由也都充分得很。

一方面,如果就此罢手,那么已经死掉的人就白死了,而塞广尼人从此也会成为高卢诸部族联盟的笑柄;另一方面,如果接着打下去,很可能仍旧没有结果,而还需要死更多的人。

双方互相争论了一通,最终也没能得出什么结论,而这个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于是,塞广尼人们决定就地扎营,等明天再慎重的讨论接下来到底要做什么。

考虑到日耳曼人的威胁,塞广尼人再次后撤了一段距离,靠近小树林开始砍伐树木,挖掘壕沟,搭建营垒,准备过夜。

高卢战争012夜袭计划

更新时间:201232011:05:29本章字数:4437

看到外面的塞广尼人撤退到了足够远的地方开始安营扎寨,万尼乌斯知道这场战争恐怕要持续得比较长,于是让一众日耳曼人开始整顿武器装备,同样准备吃晚饭。

尽管这个年代里日耳曼地区气候恶劣土地贫瘠,日耳曼人普遍有营养不良的情况,但万尼乌斯的到来却大大的改善了日耳曼青年公社的农业水平,使公社可以产出足量的食物供给。

而这次出征,除了携带大量小麦粉之外,战士们更带了许多乳酪、干菜、坚果,之前和厄尔维几人分手时又从厄尔维几人那里弄到了数百头牛,此时的伙食便格外丰盛。

女战士们支起锅,烧开水,将麦粉、乳酪、干菜、坚果倒入锅中煮汤,男人们则选出一些牛予以宰杀,并娴熟的将牛皮完整的剥下来简单处理后备用,将牛骨、牛肉、内脏等也一并丢如锅中。

不多时,香喷喷的带着血腥味的浓香便扑鼻而来,引得人忍不住的大吞口水。

再过了一会,女战士们便用长柄木勺开始为战士们分食物——和着乳酪、面粉的干菜肉汤,更带着被切成小块的内脏和牛肉,满满的装在木碗里。

这样实在而美味的食物不仅日耳曼人有份,和日耳曼人同行的奴隶兵也一样有份——只不过,那些被俘虏的塞广尼人就只好吞着口水眼巴巴的看着了——尽管大叔穿越前也受到了“人道主义”教育,但秉承我大天朝前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教诲,万尼乌斯决定还是让俘虏们饿着好了。

让俘虏们饿着有三个好处。

第一,节约粮食——尽管现在看来营垒里的补给足够全军半个月之用,但谁知道这场战争要打多久呢?有备无患总是好的。

第二,收买人心——如果给所有人吃同样的食物,那么就体现不出差别待遇来。而象现在这样,给日耳曼战士们和奴隶兵们吃同样的食物,不给俘虏们吃东西,可以很好的区分出“自己人”和“不是自己人”,对于提高奴隶兵们的归属感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提高安全性——夜晚很快就要到来,而到时候大部分战士都要睡觉,这时候如果那些俘虏想要做点什么,营垒就会变得很危险。所以在这群俘虏也折腾了一下午之后,饿着他们,不给他们吃晚饭,让他们没有力气,如果他们真敢乱来,也好对付一些。

一边喝着香喷喷的杂烩汤一边给自己的残暴辩护的时候,万尼乌斯突然眼前一亮——到了晚上,大部分战士都要睡觉——自己这边固然如此,塞广尼人那边不是也一样么?

要知道,自古以来,文明民族对付野蛮民族,所依仗的很大一条就是夜袭——和壁垒分明阵列严整哨戒致密的文明人的营垒比起来,野蛮人的营垒往往粗劣而稀松,再加上野蛮人的纪律使人同情,不但野蛮人的营垒更容易被夜袭者所击破,而且在遭到夜袭的时候野蛮人也更容易发生溃败。

尽管一般来讲,至少是按照罗马人的观点来看,高卢人比日耳曼人要文明那么一点点,但日耳曼青年公社却完全不同——经过万尼乌斯几年如一日的教育训练之后,万尼乌斯自问这些战士虽然未必比得上罗马军团兵,但想要甩高卢人几条街还是不成问题的。

所以说,夜袭这事,有门!

只不过,虽然看到了胜机,如何行动却需要小心筹划——对面毕竟还有四千号人,而自己这边不过两千来人,而万尼乌斯自己对于如何夜袭又一无所知——所以说起来,这还是第一次呢,需要轻点……

是需要慎重一点。

首先是夜袭的人选。

夜袭不能带太多人,但却必须是精干力量,如果人太多会暴露而丧失袭击的突然性;如果人不够强则容易反而被对方干掉。

所以,选人必须慎之又慎。

自己是必须亲自带队去的。不管啥事都得多经历经历,多见识见识,以后才能知道该怎么搞。而且日耳曼熊孩子们作为青年公社最强武力,也确实是偷袭混战的一把好手,如果只是呆在营垒里啥也不干就太浪费了。

自家媳妇和日耳曼女兵们是绝对不能去的。这事实在太危险,黑灯瞎火的万一有什么闪失可就亏大发了。而且就算自家媳妇没啥事,别人家媳妇出了事,自己也不好跟弟兄们交代——所以奥维尼娅还是带着女战士和日耳曼爷们枪们镇守营垒比较好。

作为带领着“日耳曼夜袭团”的海尔曼,显而易见当仁不让的是要带着他的全部手下去的。一方面海尔曼本人和他的手下们本身就比较擅长夜战,另一方面作为自己日后最主要的助手,多锻炼锻炼也是有必要的。

阿洛尤斯和默特萨克还是留在营垒里比较好。

一来因为白天阿洛尤斯的自作主张而让万尼乌斯对他非常不满,二来也是因为日耳曼青年公社实在没有多少骑兵和马匹——大晚上的让阿洛尤斯带着骑兵出去溜马,万一一不小心掉阴沟里把自己摔死,你让万尼乌斯找谁说理去?

至于默特萨克。这个不咋说话的家伙显而易见的比阿洛尤斯要沉稳许多,可惜却是阿洛尤斯的忠实拥泵。虽然他的邓科德里骑兵友伴比较给力,但人狗一体的战术着实不适合夜袭——战士们可以老老实实的闭嘴不发出声音,狗狗们可就不那么可靠了。

另一方面,狗狗们看家护院的作用众所周知——将默特萨克留在营垒里,也可以大大提升营垒的安全性。

至于剩下的人……

黎克伯吉斯和他所率领的弓箭手、突袭兵还是留在营垒里比较好。一则夜袭多半是混战,到时候万一这些弓箭手、突袭兵杀死的自己人比敌人还多就一点都不好玩了;二来谁也不敢保证这次突袭行动一定能够成功,万一偷袭不成被反击,到时候还得花心思保护那些近战能力贫弱的弓箭手。

而普罗塞提和他的行为艺术家们,以及那些目前忠诚度还不确定的奴隶兵们,也还是别带为好——普罗塞提和他的行为艺术家们可以负责带着奴隶兵们看守俘虏。

于是,剩下的人选就只有欧希西迪斯一个人了——考虑到需要带上足够数量的战士才能使夜袭产生效果,万尼乌斯必须要把欧希西迪斯带上。而且,巴达维人所率领的精选斧头兵,在白天的表现还是让万尼乌斯感到满意的——相比之下,这支队伍也比邓科德里骑兵更可靠一些。

定下人选之后,就要考虑作战方案了——营垒里到都好说,奥维尼娅率领女战士和日耳曼爷们枪们休息,普罗塞提率领他的人和奴隶兵们看守塞广尼俘虏,阿洛尤斯和默特萨克率领邓科德里人负责守夜——主要负责守夜的是狗狗。黎克伯吉斯则和他的人睡在靠近大门的营房里,以便随时登上护墙作战。

首节 上一节 121/62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推荐阅读